新華社西寧8月1日電? 結束了一天的長途奔波,,完成既定的采樣觀測任務,晚上回到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科考基地時,,參加2023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不少隊員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感慨:“回家了”,。
科考隊員們的“家”是位于扎曲河畔的水利部長江委長江科學院江源基地,內有一棟兩層藏式樓房。近年來,,長江科學院依托這個占地近10畝的科考基地,,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建立起了覆蓋長江源區(qū)的野外科考觀測體系,為常態(tài)化開展江源科考,,逐步揭開江源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支撐,。
這是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水利部長江委長江科學院江源基地,。(受訪者供圖)
走進基地大門,,草地上擺放著15個高低不同的六邊形玻璃溫箱。長江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任斐鵬和隊友用這些溫箱開展“模擬增溫試驗”,。自2020年以來,,任斐鵬每年都要上長江源,觀察不同增溫幅度下的植被生態(tài)變化,。
借助基地多年試驗,,任斐鵬和隊友發(fā)現,當增溫達到或超過3攝氏度時,,江源高寒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會出現變化明顯的增溫臨界點,。任斐鵬介紹,他們以年為周期,,觀測植被生長,,需要固定場地,原位環(huán)境,,保障設備安全的試驗場地,,“基地建成,我們才具備完備的試驗條件,,取得一系列江源研究新成果”,。
科考隊員任斐鵬(右)和隊友孫寶洋在觀測溫箱中植被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攝
“基地2016年在雜多縣政府支持下建成,,江源科考終于告別過去‘打游擊’狀態(tài),。”長江科學院總工程師徐平介紹,,以往江源科考只能野外逐一采樣,,再送回武漢集中分析檢驗,科考范圍非常受限,??瓶蓟亟ǔ墒褂茫粌H解決了科考隊員吃住等后勤保障問題,,更提供了一年四季全天候科考觀測試驗條件,。
近年來,科考隊員在基地首次實現長江源特有的小頭裸裂尻魚人工規(guī)模繁殖,開展模擬徑流沖刷試驗發(fā)現長江源區(qū)水土流失風險存在明顯區(qū)域差異,,自動監(jiān)測扎曲河流域徑流量,、水質、泥沙含量等水文數據,??瓶蓟匾渤蔀榱怂抗嫉氖着巴饪茖W觀測研究站之一。
這是位于唐古拉山研究區(qū)的自動觀測設備,。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攝
依托基地,,江源科考隊先后在長江南源當曲、唐古拉山,,北源楚瑪爾河,、干流通天河建起研究站或研究區(qū),分別聚焦高寒濕地,、冰川和流域水循環(huán),、水生態(tài)水環(huán)境演變、河道演變與水沙變化等研究領域,,確定20多個河流觀測斷面和點位,,形成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的野外科考觀測體系。
“借助‘基地+站區(qū)’的江源野外科考觀測體系,,江源科考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撰寫學術論文上百篇,多項科研成果屬于‘全球首次’,?!毙炱秸f,隨著長江源區(qū)野外科考觀測體系不斷完善,,自動化程度逐步提升,,今后江源科考將圍繞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高寒高海拔地區(qū)基礎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需求,,提供更多基礎數據支撐,。(記者李鵬翔、劉詩平,、李勁峰,、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