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太空建站,、探測火星,、發(fā)射次數(shù)“50+”——2021中國航天這些大事值得銘記
新華社記者胡喆
“天問”“祝融”到訪火星,,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精彩亮相,,“天和”“神舟”“天舟”組成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羲和號”邁出中國太陽探測新步伐……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fā)射次數(shù)首次突破50次,再創(chuàng)新高,,居世界第一,。
太空建站、探測火星……2021中國航天別樣精彩
過去一年,,從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fā)射到“天問一號”“祝融號”成功探測火星,,從神舟十二號圓滿完成任務到神舟十三號成功發(fā)射,一次次飛天逐夢,,把一個個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2021年12月30日,,由張履謙,、于登云、龍樂豪,、于本水,、朱坤、楊宏等多位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聯(lián)合中國航天報,、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等機構評選的2021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正式公布,。兩個榜單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和中國空間站雙雙入選,。
2021年,,中國航天員在太空有了長期在軌運行的家。
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入軌,,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fā)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于天和核心艙,。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成為中國空間站首批“訪客”并于9月17日凱旋,。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升空并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10月16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成為中國空間站第二批“訪客”,。
多次出艙、太空授課……一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績令人驚嘆,,太空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tǒng)總設計師楊宏院士表示,目前中國空間站建設仍處于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后續(xù)還有很多難題需要去攻克,。我們將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好每一步工作,,圓滿完成好空間站建設的后續(xù)任務,。
2021年,千年天問,,夢圓火星,。
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q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
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蒼穹發(fā)出“天問”,。兩千多年后,,以屈原長詩命名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qū),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是我國首次實現(xiàn)地外行星著陸,使我國成為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將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對火星演化的認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貢獻智慧和力量,。
發(fā)射次數(shù)“50+” 再創(chuàng)新高并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0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fā)射次數(shù)正式刷新為400,成為中國航天發(fā)展歷程中的又一里程碑,。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fā)射次數(shù)達55次,再創(chuàng)新高并再度居世界第一,。
“通過半個世紀的發(fā)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率達96%,尤其是近年來技術突飛猛進,,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遍L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龍樂豪院士說。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2021年,不僅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主要面向商業(yè)發(fā)射市場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由民營航天企業(yè)研制的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等輪番登場,讓中國航天運載火箭的隊伍更加壯大和充實,。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fā)射的背后,,不僅是發(fā)射頻率的提升,也是發(fā)射能力的提升,,更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的體現(xiàn)?!敝袊教炜萍技瘓F董事長吳燕生表示,,目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等正在按計劃開展研制,,將有力推動航天重大工程開展。
未來,,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不斷發(fā)展,,新老火箭將實現(xiàn)全面交替,。火箭重復使用,、落區(qū)控制,、無人值守發(fā)射、多星部署等技術的突破,,將使我國運載火箭技術水平再次實現(xiàn)新跨越,。
空間站繼續(xù)建、探月工程“上新”……中國航天未來更精彩
星辰大海再揚帆,。2022年底前,,中國將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建造;隨后實施天舟五號貨運補給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五號乘組將與神舟十四號乘組開展在軌輪換,。對空間站狀態(tài)進行全面評估后,將轉入空間站應用與發(fā)展階段,。后續(xù),,將擇機發(fā)射巡天空間望遠鏡,與空間站共軌長期獨立飛行,,開展巡天觀測,,短期停靠空間站進行補給和維護升級,。
此外,,中國正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家已批復探月工程四期任務,。據(jù)悉,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這三個任務將在未來十年之內陸續(xù)實施,。
按計劃,,中國將先發(fā)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前往月球南極,然后發(fā)射嫦娥五號的備份嫦娥六號,,進行月球南極的采樣返回,。嫦娥六號之后再發(fā)射嫦娥八號,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人工智能與航天探索相結合,,會產(chǎn)生什么化學反應?在2021百度人工智能開發(fā)者大會上,,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李彥宏與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大開腦洞”,,進行了一場富有想象力的對話,。
“可以用人工智能技術讓科研站更加智能?!崩顝┖暾J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內核可以是集感知與控制一體、具備自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大腦,,可以幫助月球基地的建造,、無人值守的科學探測以及資源開發(fā)利用。
“人工智能以后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利用在航天技術方面,,使航天技術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變得越來越精確,、簡便,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睔W陽自遠說。
展望未來,,中國航天必將邁向更加遙遠的星辰,,探索更加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