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1年,,他們踐行“四力”,,從中共一大會址到建黨百年慶祝大會的現場;從城市抗疫一線到海外疫情中心,;從暴雨淹沒的農田到風雪圍困的城市,;從棉花豐收的天山腳下,到雪域高原的牧民家中……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2年1月3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xù)播發(fā)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1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12月的嶺南,粉紅色的異木棉花在蔚藍天空下顯得格外嬌艷,。沒有了嚴寒的提醒,,溫暖舒適的溫度讓人在無冬的季節(jié)轉換中一時忘記了時間的流逝?;赝?021,,我想幾個濃縮的詞語可以代表這即將過去的我的本命年,探索,、隔離,、歸來……
溪溝叢林里的鱷蜥探索
鱷蜥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是第四紀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老爬行類動物,,有著“活化石”的美譽,。中國是鱷蜥的主要分布區(qū),由于種群數量稀少,,鱷蜥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21年5月13日在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鱷蜥研究中心拍攝的鱷蜥。
5月,,廣東北部的南嶺山脈進入潮濕多雨季節(jié),,我和同事一起來到了地處粵北山區(qū)的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當地保護管理部門建立了鱷蜥野外巡護專業(yè)隊伍,,進行網格化巡查,,開展鱷蜥人工繁育及野外放歸試驗研究。
在自然保護區(qū)的研究中心,,我們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鱷蜥,。成年的鱷蜥大概40厘米長,身體和尾巴極像鱷魚,,而腦袋則非常像“霸王龍”,,出生不久的幼仔僅有10厘米左右。
↑2021年5月13日在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鱷蜥研究中心拍攝的鱷蜥頭部特寫,。
沿著隱藏在深山密林中一條叫作“廟背沖”的小溪溝上行三四百米,,在科研人員的指引下,我們幸運地見到了兩只野生鱷蜥,,其中一只還是去年出生的亞成體,。
在羅坑自然保護區(qū)內,還有約50個與廟背沖溪溝一樣生活著野生鱷蜥的小溪溝,??蒲腥藛T在2020年進行的野外種群調查中,,發(fā)現了121只鱷蜥實體,依據概率學統(tǒng)計方法,,估算整個保護區(qū)的鱷蜥數量約為770—887只,,這比2012年增長了30%多。
↑2021年5月13日在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廟背沖溪溝拍攝的野生鱷蜥亞成體,。
羅坑自然保護區(qū)原是保護森林生態(tài)的,,自2001年科研人員首次在這里發(fā)現野生鱷蜥后,這里的主要保護對象調整為鱷蜥及其棲息地,,并在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qū),。如今,這里已成為中國較成熟的鱷蜥人工繁育基地,。
廣州疫情風暴眼中的隔離親歷
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所在的街道會變成疫情高風險地區(qū),,也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居家隔離長達一個月。從5月下旬廣州發(fā)現確診病例到兩個街道升級為高風險地區(qū),,再到6月中下旬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直至完全解封。我作為親歷者,、見證者,、記錄者,經歷了從疫情突然發(fā)生的新聞“遭遇戰(zhàn)”演變?yōu)榧纫袷馗綦x要求又要堅持報道的“持久戰(zhàn)”全過程,。
借助專業(yè)相機,、口袋相機、智能手機等各種裝備,,我抓住一切機會進行采訪拍攝,。我拍攝的圖片多次被報紙在頭版刊登,有的還被新華社微博轉載后登上新聞熱搜榜,,并進而被很多電視臺、平面媒體和社交平臺轉發(fā),。
20多天不出隔離區(qū),,勞動量一點不比日常工作輕松,體重也下降了六斤,。在這段特殊的采訪時間里,,我收獲了難得的疫情核心區(qū)體驗,以及在突發(fā)公共事件挑戰(zhàn)面前的媒體報道轉型的探索體會,。
我所在的新華社廣東分社從疫情一開始就成立了報道小組,,工作聯絡群里不斷提示我和同事要挖掘抗疫當中的群眾故事。于是,,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我用鏡頭記錄下身邊的醫(yī)務人員,、警察、以及那些在危急時刻站出來主動承擔的志愿者,,他們傳遞出的正能量被定格成一幅幅照片,,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也不斷激勵著我和我身邊的人。
↑2021年5月27日,,在廣州荔灣區(qū)廣鋼新城核酸臨時采集點,,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進行核酸檢測采樣。
↑2021年5月27日,,在廣州荔灣區(qū)白鶴洞街道一小區(qū)檢測點,,荔灣區(qū)骨傷科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給換班下來的同事噴灑消毒液。
在我家居住的廣州市荔灣區(qū)芳村片區(qū)被封閉管理后,,因為防疫規(guī)定的限制,,居民不能到其他地區(qū)活動,我只好借著一切可以正常出門的機會在隔離區(qū)里拍攝,。每次核酸檢測,,不論是上門在樓道里,還是在小區(qū)外,,白天或者晚上,,我都隨時帶著相機。漸漸地,,物管和業(yè)主們都知道了有個鄰居是新華社記者,,一直向我滾動報道疫情見聞。
6月12日,,借助物業(yè)贈送的防護服,,我用口袋相機拍攝了一個行進式的VLOG。設備是之前準備出差時用的,,沒成想這時候派上了用場,。廣州的夏天穿上防護服真是感覺悶在桑拿房里一樣,隨時都能感受到汗珠在順著手臂和身體流淌,。穿著防護服總共約一個小時,,脫下后,人像是從水里撈出來一樣,,上衣和短褲都完全被汗水浸透了,,衣服都能擰出水來??上攵切┍仨氶L時間穿著防護服工作的醫(yī)務和防疫人員,,他們的付出和奉獻有多大。
↑2021年6月12日,,新華社記者鄧華身穿防護服在采訪時的工作照,。
和編輯部溝通后,,6月13日,我完成了以《廣州打響白鶴洞街疫情防控攻堅戰(zhàn)》為題的視頻,、圖片融媒體稿件,。
↑2021年6月12日,在廣州荔灣區(qū)白鶴洞街廣鋼新城,,醫(yī)務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工作,。
↑2021年6月19日,在廣州荔灣區(qū)白鶴洞街廣鋼新城,,居民在公交移動超市購物,。
6月24日,廣州市宣布荔灣區(qū)芳村片區(qū)(鶴園小區(qū)除外)在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從即日起恢復對外人員和交通通行,。人們用歡呼吶喊和懸掛國旗的方式來慶祝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硬仗的勝利。
報道不斷,,收獲的感動也不斷,。“醫(yī)務人員原來這樣辛苦,,為他們點贊”,、“向物業(yè)員工和志愿者們致敬”、“新華社記者辛苦了,,祝好”……網友在我的報道后面附上的評論讓我感受到了人們對記者工作的認同,,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記者這一職業(yè)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孟晚舟順利歸來
2021年9月25日晚,,孟晚舟在結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乘坐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順利回到祖國,。在社總編室的指揮下,,廣東分社第一時間組織全媒體報道團隊,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此次報道任務,獲得強烈社會反響,。
采訪的前一天下午我剛剛從深圳返回,當天一早接到通知又趕往深圳,。9月25日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與總社攝影部同事金立旺會合后,,我們根據停機坪情況初步商議了大致的拍攝思路。
當晚7時左右,,報道人員已在深圳機場停機坪就位,。對現場情況熟悉后,,我們兩位攝影記者進行了位置上的分工,對報道順利完成有了更進一步的底氣,。
經過大概3個小時的等待,,21時48分傳來了飛機落地的消息,現場的歡迎人群開始向燈光閃爍的遠方瞭望著,。在地勤車輛的引導下,,繪有五星紅旗的國航班機緩緩駛入停機位,地面上的人們望向出艙口方向,,揮舞著手中的小紅旗,,有人打出了“歡迎孟晚舟女士回家”的紅色條幅。
我的位置在歡迎紅毯左側,,幾乎正對出艙口,。看到孟晚舟一襲紅裙出艙,,我調整好呼吸節(jié)奏,,記錄下了她揮手致意的畫面。待到她在紅毯站定后,,我繞到歡迎人群身后,,登上事先放置在那里的梯子,拍攝了她致辭的正面照,,以及長期佩戴電子鐐銬后腳踝上的淤痕特寫,。
↑2021年9月25日晚,在黨和人民親切關懷和堅定支持下,,孟晚舟在結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乘坐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順利回到祖國,。
實際上整個拍攝過程十分短暫,,隨后我們就坐在停機坪水泥地上開始向編輯部傳送照片。
這組照片記錄了孟晚舟回到祖國,、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歷史瞬間,。一襲紅裙,與五星紅旗形成呼應,,凸顯日益強大的祖國是每個公民最堅強的后盾這一深刻內涵,,鼓舞國人、凝聚人心,。
寫下這些記憶,,看到一個個記錄下來的瞬間,回望2021,獲得的不僅有工作上的收獲,,還有內心的更加從容,。
2022已經來臨,我依然會繼續(xù)行走在采訪的路上,。愿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記錄歷史,、記錄時代的進程當中,也愿疫情早日過去,,愿天下安好,!
監(jiān)制:蘭紅光
統(tǒng)籌:魚瀾 費茂華 周大慶 劉金海
記者:鄧華
編輯:徐金泉 韓旭 劉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