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模型的聚光灯照向实体经济,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基建工人、在营业厅忙碌的金融从业者、在流水线上日夜赶工的制造业工人,都可能面临同一个问题:论文里惊艳的大模型技术,究竟怎样才能变成车间、工地、营业厅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参数狂欢、开源大战到价值突围
前两年,科技巨头们还在参数规模的赛道上竞速,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模型接连登场,论文里的数字不断刷新人类对“智能极限”的想象;如今,企业主们却陷入更深一层的思考 ——部分企业引入大模型后,却未能实现预期的业务增长。
2025年,参数比拼不再是行业焦点,开源生态的争夺取而代之。头部企业纷纷将核心模型代码、数据开放共享,试图通过开发者社区的力量,加速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这场从“闭门造车”到“开源共建”的转变,标志着大模型行业正从追求技术,迈向挖掘商业价值的新阶段。
头部通用大模型企业开始加速向垂直行业渗透。华为云深入钢铁冶炼场景,通过对钢材成分、工艺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及在线监控、实时调整优化工艺,将产品性能合格率提升。科大讯飞打造医疗大模型,基于患者症状、检查数据等,快速生成鉴别诊断建议,极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已经下矿,矿山重大风险辨识处置系统大幅提升矿山重大风险辨识、告警预警及处置流程效率。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个答案:告别盲目追求参数的时代,扎根行业场景,才是大模型真正的出路。
事实上,在这场从“炫技”到“务实”的转型中,中关村科金自进军大模型产业之初,就盯上了更实际的问题——如何让技术真正为企业所用。“实验室技术到产业落地隔着千山万水。”中关村科金总裁喻友平曾指出。自2023年起,中关村科金战略布局大模型平台,推动垂类大模型在垂直行业和场景的应用落地。
他们自研的得助大模型平台,就像是一个智能“百宝箱”,提供丰富的大模型落地工具,并不断升级迭代。最新发布的得助大模型平台3.0,支持灵活选配国内外主流算力与模型,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并融入MCP协议生态,带来更灵活的跨平台智能体调用,已集成超过100个行业智能体和200余种AI能力组件,为各行业大模型应用构建筑牢根基。这些技术积累,也为中关村科金与各行业的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地基。
当“老”基建装上“AI引擎”
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有一支修了66年路的基建铁军——宁夏交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市场蛋糕越分越小,竞争却愈发激烈,企业内部更存在诸多挑战。一线工程师白天泡在工地,晚上还要花两三个小时填报表;领导想要个项目成本数据,财务团队得折腾好几天。
“作为西部企业,不沿边不靠海,想做大做强,必须靠创新驱动。”宁夏交建交通科技研究院院长惠迎新说,他和团队遍访北京、上海等地的大模型公司寻求合作。“很多公司很惊讶,说我们是第一个找上门谈大模型的交通基建企业。”
此时,北京的中关村科金,正沿着“平台+应用+服务”的三级引擎战略推动垂类大模型在行业中的落地。总裁喻友平有个形象的比喻:“通用大模型就像‘本科生’,知识广博但专业深度不足;垂类大模型则是‘研究生’,在特定领域具备精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ToB垂类大模型应用才是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虽然是“苦活累活”,却是实现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康庄大道”。
双方理念和目标一致,一拍即合。经过数月的打磨,交通基建垂类大模型“灵筑智工”诞生了。它基于得助大模型平台构建,用上万份工程规范、技术文档“喂养”,在专业问题上的准确率比通用大模型高出40%,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总能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惠迎新说,交通基建领域专业壁垒高、行业术语多,安全容错率极低,“安全事故零容忍,容不得半点误差”。同时,行业对数据安全有强监管要求,“企业核心数据绝不能上公网,这是底线”。
“我们的目标很务实:三年综合效率提升20%。”惠迎新强调,宁夏交建的AI战略不做“花架子”,一切围绕业务痛点。他分享成功的关键经验在于:组建懂业务又懂AI的“跨界”核心团队、夯实专属高质量数据积累基础、保持一把手坚定决心、选择有技术实力和落地决心的务实合作伙伴。
垂类大模型重构行业效率法则
“灵筑智工”落地后,宁夏交建的工程师们最先感受到了变化。以前写施工方案,翻规范、查资料、改格式,3、4天才能出初稿,有时还得反复修改;现在只要输入招标文件,AI半小时就能生成大纲,还能按照工程师的写作习惯扩写、缩写。智能核算智能体更是厉害,过去几个人花半天核对的工程量,AI 20分钟就搞定,还能实时追踪建材价格波动,提前发出成本预警,成了项目成本管控的“智能管家”。
这种效率革命,正在向全行业扩散。在金融行业,超过50%的中国百强银行选择中关村科金作为大模型落地的合作伙伴。邮储银行的智慧直播间让营销活动策划效率提升200%,华瑞银行的智能客服系统带来7*24小时的实时服务,中信建投证券的智能陪练平台让员工知识获取效率提升70%,保险集团的智能视频理赔系统将理赔时效提升60%,大模型让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在工业制造行业,中关村科金助力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船舶行业大模型"百舸",融合船舶领域百万级专业知识库与长文本推理能力,构建智能问答、研报写作、文档解读、情报分析等行业智能体,推动船舶行业"数智大脑"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场景,中关村科金打造的有色金属工业大模型,通过节能管理模型挖掘能耗优化点,全流程能源优化分析覆盖从原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环节,让能源消耗“可量化、可优化、可追溯”,助力企业降本减排,实现绿色冶炼转型。
在政务服务行业,中关村科金为达州市建设的政务服务大模型,为市民和政务人员提供便捷、精准的信息查询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以杭州医保小智为代表的各地医保大模型应用,智能化服务已覆盖超过1亿的参保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都在证明垂类大模型的巨大潜力。
深水区里的挑战与希望
当然,挑战犹存。惠迎新指出,数据安全与合规是核心关切,中小企事业单位自建私有化部署成本高,需要更轻量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行业标准的缺失也亟待解决。喻友平坦言,准确性、可靠性等标准的缺失增加了大模型落地难度。
先行者已经开始探路。中关村科金提出的“平台+应用+服务”三级引擎战略,为垂类大模型落地指明了方向。以得助大模型平台为核心的平台层,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丰富的行业应用和专属智能体,是应用层的生动实践;配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则构成服务层,确保大模型技术能真正融入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日常运营,并且要持续的更新、调优形成价值闭环。宁夏交建项目,正是这一战略的成功验证之一,垂类大模型正推动交通基建从“经验驱动”向“数据+AI驱动”转型。
从交通基建到金融服务,从政务管理到公共安全。当大模型真正扎根行业土壤,未来的生产方式或许会迎来彻底变革。“灵筑智工的价值,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行业DNA的重塑。”惠迎新展望道。
宁夏交建的案例,只是中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一个缩影,当66岁的“基建铁军”与垂类大模型碰撞出“灵筑智工”的火花,当金融服务的效率因AI提升数倍,当政务大厅的窗口因智能问答变得温暖,这不仅是技术落地的零星突破,更是中国产业智能化浪潮中最生动的注脚。
从通用模型的“广而浅”到垂类模型的“专而深”,中国企业正在用实干精神破解“技术落地难”的行业困局。宁夏交建的工时节省、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提升、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实践,印证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智能变革,不在实验室的论文里,而在工地的钢筋水泥中、在车间的流水线里、在千万人办事的窗口前。
当垂类大模型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千行百业,它重塑的不仅是效率法则,更是产业的DNA。这背后,是“老”基建的求变勇气,是科技企业的场景深耕,是从“经验驱动”到“数据+AI驱动”的范式转移。未来已来,这场深水区的攻坚,终将让智能化成为实体经济的核心引擎,推动中国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兼具技术突破与商业价值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