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朱旭峰:提升AI素养应对智能时代,技术红利需普惠共享

发表于:2025-03-28 20:56:06

  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上,嘉宾围绕“AI普惠化发展的中国路径”这一主题,深度探讨中国如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全球人工智能普惠化发展提供中国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在对话中表示,AI不可能完全替代劳动力,它只是一种辅助。想要抓住AI时代的机遇,我们需要不断提升AI素养、强化跨学科技能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智能时代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思客:怎么看AI对就业的影响?

  朱旭峰:AI作为技术工具,其本质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一样,都是通过提升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充当“人力放大器”。从这个角度看,AI是人力资源的一种辅助和在人力资源成本过高或短缺时的补充。

  以养老服务为例,“421”家庭结构下,一对年轻夫妇难以兼顾四位老人的照料需求。家庭服务机器人可以承担部分家庭护理的工作,也包括环境清洁、健康监测等基础服务,专业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多家庭同步监管,显著提升专业服务覆盖效率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AI的出现,能有效缓解养老领域劳动力不足带来的压力。

  AI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司法、城市治理、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AI技术正在催生新的职业类别,创造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想要抓住这些机遇,我们要不断提升AI素养、强化跨学科技能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AI智能时代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思客:AI技术如何消弭数字鸿沟,普惠大众?

  朱旭峰:当前美国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资本力量主导的特征愈发明显。AI技术越发展,AI资本家就越有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对技术性失业倍感焦虑。在我看来,这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如何确保AI带来的红利实现普惠共享,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命题。

  我认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全民数字能力体系。我们需要通过大规模教育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AI基础技术,促进“AI+”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更新迭代,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形态。

  技术进步与普惠发展并非零和博弈。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限制技术发展,也不能放任违背伦理的技术无序生长。只有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确保技术演进与人的发展同步,整个社会最终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循环。

  思客:全球AI治理面临哪些挑战?

  朱旭峰:在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声明。美国和英国最终未签署该声明,暴露出西方国家在AI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上的深层分歧。

  在我看来,各国治理立场的差异主要源于以下结构性因素:

  第一,技术代差决定监管取向。技术领先国家倾向于推动监管宽松化,为其AI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便利。最近在美国兴起的“技术加速主义”也反映了这一思潮。反观技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它们则倾向于通过有意识地提高数字伦理标准并设置市场准入壁垒保护本土AI相关产业。

  第二,人口结构驱动技术偏好。人力资源短缺或老龄化的国家表现出更强的AI应用热情,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对AI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第三,资本力量塑造政策走向。国家在AI领域投入较多资本,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该国AI监管制度也会对数字伦理问题比较友善。这是因为,资本善于游说,可能通过游说来影响政府阻止该国限制人工智能产业无序发展的法律政策出台。

 

策划:刘加文 刘洪 

监制:唐心怡 周旋

记者:马宇聪 张琦 

编辑:周佳苗

摄像:张瑜 王雯君

制作:仇炳宸 李权 朱少杰 王亚婧

统筹:杨柳 崔祎璁 赵玉和 郭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