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制造”泛指当代科学技术难以逾越的制造前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钟掘提出,是在基础研究重大创新的支撑下,集中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以突破现有制造极限为目标的更高水平制造。《极端制造(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期刊创刊于2019年,作为极端制造领域首本国际专业期刊,面向制造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聚焦极端尺度、极端精度、极端条件、极端性能等前沿领域,打造极端综合交叉的国际一流顶刊,搭建“期刊-学会-会议-科技-产业”为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学科融合与发展,为全球制造领域学术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
紧跟科技前沿 引领制造发展
聚焦科技前沿、传播优质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是期刊的重要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制造业的形态与模式。本期刊聚焦极端制造基础前沿和重大应用,坚持多学科交叉特色,精选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策划和邀稿,面向微纳/原子级制造、半导体制造、生物制造等前沿方向,刊发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成果,引领极端制造相关学科发展。
同时,期刊与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保持密切沟通,不断吸引前沿原创成果首发,刊发了“柔性薄膜传感器1200℃极高温测量”、“高精度、高产率的双光子聚合光刻技术”等原创成果,并通过全方位宣传将成果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
提升服务质量 促进科技成果传播
严控学术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宣传效果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严控稿件质量,该刊建立“形式审查+初审+同行评议+终审”的审稿流程,实行严格的双盲同行评审制度。同时审稿流程设置多个“控制节点”,以提升审稿效率,确保审稿流程高质高效。
为提升服务质量,协助科技成果高质量刊发,期刊组建了“科学+出版”为核心的专业编辑队伍。从编辑加工、印刷出版到文章推广、信息服务及品牌运营等全方位的出版支持,为研究成果“赋值”。
持续完善内容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推广形式,期刊构建了“双语种+多形式”的宣传矩阵,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触及到最广泛的制造群体。
打造极端制造品牌 服务学科发展
为进一步汇聚学术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服务和推动极端制造相关学科发展和科技与产业进步,以期刊为牵引,打造“期刊+学会+会议+科技+产业”交流平台,服务全球制造领域学术发展。
在相关单位共同努力下,发起并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汇聚科研、技术、工程、产业力量,发挥学会人才荟萃和组织网络优势,支撑极端制造科技与产业发展。依托期刊、学会平台,创办极端制造高端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在线论坛等系列品牌会议,与IMCC国际制造会议等国际顶级会议密切合作,搭建多元化、高水平会议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通过平台推荐相关专家参与重大规划和行业发展报告撰写,为制造领域发展建言献策,服务制造领域科技发展。
未来,《极端制造(英文)》期刊将继续坚持多学科交叉特色,秉持国际化高水平办刊方针,追踪和报道制造领域最新前沿进展,汇聚制造领域高水平科技工作者,建立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服务极端制造快速发展。
《极端制造(英文)》期刊2024年第三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