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揭秘“碎片”里的陶瓷传奇-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31 14:32:54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揭秘“碎片”里的陶瓷传奇

字体:

  新华社南昌3月31日电 题: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揭秘“碎片”里的陶瓷传奇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郭杰文

  【博物馆故事】

  它是一座神奇的博物馆:运营不到4年便声名鹊起,预约火爆,排长队参观是常态。

  年轻人是其主力“推荐官”。他们首先惊叹于建筑的设计之美——线条简约、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巨型建筑集群。红砖砌成的窑洞造型背映蓝天联排矗立,仿佛时空隧道,带人穿越千年,遥想这片土地曾上演的窑火盛况。随手一拍,都是高级感十足的几何大片。“当心!等待网红机位拍摄半小时起步”之类的探访攻略,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2021年5月面向公众试运营。2024年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御窑博物馆是主要打卡点。博物馆80%以上游客来自其他省份,还有不少来自国外。

  除了外观,这个博物馆尤为特别的是,藏品都为陶瓷残缺品或者修复件。这些“不完美”的文物,深刻记录着景德镇“千年瓷都”窑火不息的传奇,保存了许多被历史尘埃遮蔽的文明细节。

  御窑博物馆馆长翁彦俊是一名“斜杠专家”——经济学和金融学双硕士、北大考古学博士,更是陶瓷文化的研究者、策展人。日前,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御窑博物馆在短短几年就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有什么独门“秘笈”?

  翁彦俊:营造“最打卡场域空间”、开发馆藏文物“岁岁鸭”系列文创、创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是御窑博物馆的三大流量密码。这一切引发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喜爱。

  未来,我希望御窑博物馆能与御窑大遗址、周边里弄社区有机融合,打造城市活态考古遗址类博物馆。

图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记者:御窑博物馆的建筑广受好评,主要特点是什么?

  翁彦俊:博物馆的设计创意源于传统柴窑的外观,建材使用了90万块老窑砖,整体建筑与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浑然一体,成为景德镇著名网红打卡地。2017年在法国戛纳举行的未来建筑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文化建筑”奖。同时,博物馆建筑本身的艺术张力与展陈内容有机结合,营造了随处可打卡、出片的参观氛围。

  此外,馆内外智能化灯光照明系统,可自动适应昼夜光照变化,便于开展夜游项目;展陈内容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充分植入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周边陶阳里历史街区的元素,打造了无边界博物馆。

  记者:请用一个词形容御窑博物馆的特质?

  翁彦俊:“碎”是御窑文物的关键词。

  近800件(套)展品,多出土于数百年前的“皇家瓷厂”明清御窑厂。传世的瓷器是文明,埋藏在地下的碎瓷片也是。我们的博物馆就是要把这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明展示出来。

  御窑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有不少传世品中鲜见的孤品,如明成化年间的素三彩鸭形香薰、明宣德年间的青花行龙纹蟋蟀罐等。

  我们解答了一些谜题,也带来了新的谜题。碎瓷片蕴含丰富信息,而且相比传世品更利于开展科学技术检测,对了解古代制瓷工艺、原料和配方有关键性作用。比如,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拍卖出天价的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的半成品,直观地了解它们被督陶官下令打碎的原因是什么。

  网红文物是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它当年没成功“进宫”,埋了几百年,现在被我们拼接、还原出来,成为镇馆之宝、吉祥物。年轻人看到这件文物,非常喜爱。除了造型萌之外,还有一种代入感:就好比人一样,你可能很有才华,不过现在还没成功,在等待一个机会,能够获得第二次开局。我们取了一个谐音叫“岁岁鸭”,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鲁迅美院工艺美术学院合作,打造系列文创产品,实现了扩圈传播。

  记者:古陶瓷修复技术能不能做到天衣无缝?

  翁彦俊:我们依托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专业修复团队,扩编于2019年。外表的天衣无缝,从技术层面是可实现的,但这不是文保修复的追求。

  我们的目的是在保护文物和过程可逆的前提下,让文物兼具美感和真实性。让观众既能够看到在完整器物上往往看不到的工艺特征,又看到历史的痕迹。

图为翁彦俊向记者展示修复好的古陶瓷。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记者:目前你们还有什么保护文物的“绝活儿”?

  翁彦俊:我们当下比较“厉害”的技术,是正在建设的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这个项目于2022年启动,与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所机构共建。以先进仪器和数字技术为笔,绘制出中国首份古陶瓷样本基因图谱。目前已收录3000套、1.2万件标本的近百万条基因数据。

  这些按年代和品类建立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标本,将化身为探索历史的钥匙,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陶瓷文明研究提供极具生命力的源泉。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