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我们党自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确立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以来经济工作的实践成果,提出“一个根本保证”“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经济规律是指社会经济现象间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认为,经济规律是逻辑性和历史性的有机统一。就是说,一方面,经济规律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的必然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经济规律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具有经济社会发展时代性、阶段性的变化及其特征。我国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最为核心、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就是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正在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前行。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正处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发展过程中,并由此产生包括一系列结构性调整变革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客观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客观趋势和内在规律,既具有现代化建设普遍的客观必然性,也具有我国发展新阶段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有的国别性。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践中,把握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居于首位的、最为重要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党中央敏锐认识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变化,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中国经济逐步从数量快速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而提出新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接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充分的准备。此后,提出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施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为标志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应对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产业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系列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可以说是经济生活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概括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指出统筹好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具有实践内涵和工作指导性。
市场机制更为强调和依赖的是市场经济主体的自发性和其内在的活力动力,依靠以价格机制为主调节这些主体行为和资源配置。而政府则更为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可控性,更为强调自觉的政策调控、制度规范、协调均衡。市场与政府关系成为经济秩序的核心问题,在实践上,可以说来源于对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认识和调控,进而拓展为对整个经济社会秩序合理性的认识和调控。有效市场解决经济发展活力动力,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充分自主平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有为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着力稳定经济周期,有效协调平衡各方面发展诉求和利益关系,引领经济社会有效发展,实现既定目标。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构成国民经济总量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与需求之间循环的畅通及供求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稳定合理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首先,总供给与总需求都不可偏废,都要求有充分的总量增长空间,同时要尽可能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均衡。这样才可以真正有效缓解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循环和有效增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旨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和发展空间。
统筹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对于政府当前的政策导向来说,就是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客观必然性、历史规律性。我们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在实践中逐步厘清了几点认识: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并不是说以新动能完全替代、淘汰旧动能,而是在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旧动能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步伐,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要坚决保持和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齐备的发展优势,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新产业、新动能与旧产业、旧动能结合起来,共同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深入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过程。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对于保证我国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存量是基本盘,是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大头,稳住和盘活存量,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以2023年为例,在120万亿元的GDP总量中,假定按照5%的增长速度来计算,增量为6万亿元,存量为114万亿元。显然,盘活存量的意义不可低估。
做优增量,要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及创造新的总量增长空间,使得国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带动国民经济提升。盘活存量,同样需要并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存量部分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在盘活自身的同时给予增量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进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及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我国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跻身发达国家,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完成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完成量变,推动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进高收入国家。
从量上来看,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万美元,GDP总量为120万亿元。如果以人均GDP3万美元作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标准,那么相应地,到2035年,我国的GDP总量就需要达到300万亿元以上。可见,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质量和做大总量,都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在强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质的提升和突破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持和推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提升质量是强调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的革命性、跨越式提升,做大总量是社会财富总量规模及增长空间的不断扩张,是把社会生产力的质变落实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量变。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就是力争实现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国民财富量的充分扩张,从而切实有效地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谢鲁江,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