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5月14日電 題:堅持必能勝利——寫在吉林省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之際
新華社記者陳俊,、褚曉亮,、段續(xù)
火熱的冰雪經濟為吉林迎來“開門紅”,,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吉林遭遇“倒春寒”,。從冰天雪地,到繁花盛開,,歷經兩個多月的奮戰(zhàn),,吉林穩(wěn)住陣腳,、全力戰(zhàn)“疫”,,取得階段性成效,。
4月14日吉林省宣布實現社會面清零。一個月來,,感染人數持續(xù)下降至個位數,,社會秩序有序恢復。工廠車間,機器轟鳴,;黑土地上,,春耕正忙。這段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歷程有力印證著:堅定落實“動態(tài)清零”總方針,,必能贏得勝利。
越是艱難險阻,,越要毫不動搖
“沒想到,,會這么難”——回憶起來,許多吉林人至今感慨萬千,??焖匐[匿傳播的病毒,陽性感染者快速增長,,波及地域迅速擴大,,長春市、吉林市成為“重災區(qū)”,。
吉林省委,、省政府堅持“動態(tài)清零”總方針不動搖,團結帶領全省人民迅速投入“戰(zhàn)斗”,,無數人用堅守和奮斗換得來之不易的階段性成效,。
抗疫期間,吉林市船營區(qū)西安社區(qū)副主任王瑤養(yǎng)成了“吃快餐”的習慣——每次吃飯,,盡快盡全力多吃,,忙到“飛起”,沒人知道下一頓是何時,。
4月27日,,在長春市一處居民小區(qū),居民領取抗原檢測試劑,。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42棟居民樓,,是王瑤的“戰(zhàn)場”。但少有人知道,,這位穿梭不停的“大白”,,還是位尚在哺乳期的媽媽。孩子正嗷嗷待哺,,王瑤卻無法回家,,心里難受?!坝袝r也會想,,啥時候是個頭?懷疑著自己的努力,?!彼貞?。
懷疑,也僅是一瞬而過,。入戶采樣登記時,,許多居民都會道聲辛苦。群眾的期盼和支持給了王瑤力量,,“我不停鼓勵自己,,堅持就是勝利,就能回家看娃,?!?/p>
王瑤說:“堅持到底的,又何止我們,?”
3月21日,,正是疫情防控吃緊之時。下午3點,,一則報告“飛抵”:長春市九臺區(qū)新風社區(qū)23名工作人員中,,22人陽性,1人密接,。形勢驟然緊張,,這里有住宅樓65棟、臨街門市625個,、居民5260人——社區(qū)工作癱瘓了,,群眾怎么辦?
“讓我去,!”九臺區(qū)紀委干部佟慶輝主動請纓,,帶領十幾個“戰(zhàn)士”接管社區(qū)工作。核酸檢測6.8萬次,、轉運207人,、發(fā)放蔬菜包4100份……大家連續(xù)作戰(zhàn),無人后退,。
吉林省梅河口市對口支援人員在梅河口市內集結,,準備趕赴長春(4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
廣袤黑土地上,,許許多多的黨員干部像佟慶輝一樣,不顧個人安危,,越是艱險越向前,。長春市規(guī)劃編制研究中心第三黨支部原書記孫勇、吉林市龍?zhí)秴^(qū)金珠鎮(zhèn)金珠村村委會原副主任田杰、公主嶺市響水鎮(zhèn)中學原副校長賀曉燕倒在了防控一線,。3位干部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這個春天。
全省20余萬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qū),,17萬余名志愿者積極報名,,數十萬工作人員駐守基層,不論何種職業(yè),,不論年齡大小,,都穿上防護服,化身“大白”,,筑起防線。
越是問題重重,,越要精準科學
大范圍的感染,,讓一道道前所未有的難題撲面而來:核酸檢測慢、靜態(tài)管理難,、隔離轉運遲……應對挑戰(zhàn),,既要有壓不垮的斗志,更要有科學的方法,,堅持精準防控,。
人手不夠、設備不足,,疫情初期,,許多群眾遲遲查不到核酸檢測結果,心里焦急,。吉林省圍繞采集,、運送、檢測環(huán)節(jié),,不斷提高效率,。
4月20日,遼寧省援助吉林市救護車隊完成疫情防控任務返程,,行駛在吉林市吉林大街,。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快點,再快點,!”53歲的孫紅梅總是這樣催促自己,。這位吉林省腫瘤醫(yī)院的“老護士長”,是一支20人核酸樣本采集隊的班長,。長春市九臺區(qū),,是采集隊的陣地。早7點出發(fā),深夜回到住地,,一天超過1000戶樣本采集,。“這是打仗,,時間就是生命,。”她說,。
機器不停人不停,,一分一秒擠時間。為了少跑路,,移動微生物檢測車在廣場里安營扎寨,。為了減少穿脫防護服次數,核酸檢測人員“非必要不喝水,、不吃飯”,。48小時、24小時,、12小時……檢測速度越來越快,,許多群眾發(fā)現,有時不到6小時,,就能查到結果,。
3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qū)興華街道中興社區(qū)網格員為隔離居民運送生活物資,。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靜態(tài)管理初期,,保供壓力巨大,長春市一度因大型蔬菜批發(fā)市場出現疫情而面臨“買菜難”,。吉林省快速啟動聯(lián)保聯(lián)供機制,,多個省份馳援,全省統(tǒng)籌資源,,分揀好的蔬菜包,,從各地“飛奔”而來。
4月15日,,在吉林市龍?zhí)秴^(qū)江北鄉(xiāng)棋盤村,,農民展示剛摘的生菜。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一度在轉運隔離中出現“人等床”“人等車”資源匱乏難題,,全省快速統(tǒng)籌,,工地超常施工。陸續(xù)建成的31個方艙醫(yī)院,、增開的32家定點醫(yī)院,,釋放出5萬多張床位,。轉運車輛奔馳在大街小巷,許多司乘人員吃住在車里,,累計轉運超過20萬人次,。
4月14日,一輛救護車在吉林市松江東路上駛過,,路邊桃花已經盛開,。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非常時期,統(tǒng)籌救治好感染者與普通病人,,是擺在醫(yī)護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前方”醫(yī)院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緊張有序,;留守“大后方”的醫(yī)護人員也在日夜堅守,保障群眾日常就醫(yī),。疫情期間,,吉林大學附屬3家醫(yī)院累計接診50萬余人次。
越是沖擊嚴重,,越要點燃希望
2021年吉林省GDP增長6.6%,增速位列東北第一,;2022年前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居全國第九,;春節(jié)假期,,冰雪經濟迅速升溫,旅游收入大幅增長……
4月19日,,在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車間,,工人生產車用零件。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沖擊吉林發(fā)展,。今年一季度,吉林省成為全國唯一GDP負增長的省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wěn)住,發(fā)展要安全,。吉林省全力統(tǒng)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發(fā)展,,疫情平穩(wěn)后,全力搶農時,、搶工時,。
進入4月,,天氣漸暖,樺甸市農民李春燕心急如焚,。農閑時,,她到吉林市看兒子,卻被疫情“堵”在了那里,。
回不了村,,備不了耕,種不上地,,這可怎么辦,?正當李春燕發(fā)愁之時,吉林省發(fā)布了幫助農民返鄉(xiāng)備耕方案,,滯留在封控區(qū)的農民,,只要符合要求,就能“應返盡返”,。
這是場及時雨,!各地社區(qū)迅速摸排,把有需求的農民上報至“備春耕工作專班”,。沒過幾天,,李春燕來到集中運輸點,搭班車“點對點”回了村,。
拼版照片:上圖為3月20日拍攝的長春市城區(qū)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下圖為5月11日拍攝的長春市城區(qū)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許暢攝),。新華社發(fā)
短短幾天時間,吉林省集中轉送了10余萬名農民,。如今,,黑土地上農機奔忙,春耕的進度趕回來了,,截至5月11日,,玉米播種進度比去年快2.15%。今年,,全省糧食計劃播種8800萬畝左右,,比去年多200萬畝左右。
疫情突襲,,車間安靜了下來,,一汽解放總裝車間主任郎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5月初,,一汽解放全面打響復產之戰(zhàn),,“五一”假期,郎剛顧不得休息,,每日兩次核酸檢測,,一日三餐盒飯,整天在車間奔忙,,全力保障產能爬坡,。廠區(qū)外,國網長春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工作人員周海玉密集巡線,,保障一汽集團等重要企業(yè)的用電安全,。
工廠車間里,機器隆隆作響,。吉林省500家重點企業(yè)全部復工復產,,規(guī)上工業(yè)企業(yè)復工率達98%。
商場超市陸續(xù)開門,,微風吹來了繁忙的城市氣息,,早晚車流高峰,又出現在城市街道,。
梅河口市工作人員進行“蔬菜包”菜品分揀(4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
不久前,,受疫情影響的長春海吉星農產品市場正式恢復營業(yè),。露天展示交貨區(qū)里,蔬菜,、水果、糧油等大宗貨品都可以露天交易,。查驗報告,、掃碼通行、“無接觸”配送,,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細心,,為的是保供更安全、疫情不反彈,。
4月25日,,在吉林市昌邑區(qū)新建街道,居民在保供超市購買商品,。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經濟社會秩序逐步恢復,,但疫情防控沒有松懈。迎戰(zhàn)這場防疫大考,,吉林人更知道階段性成效來之不易,,加強疫情防控的提醒無處不在,,嚴防疫情反彈的措施適時推出。
4月28日,,市民行走在長春市友誼公園內,。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歷經風雪,就有了風雪的頑強,。吉林,,依然奮斗在路上。(參與采寫:姚湜,、趙丹丹,、馬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