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殷哲倫
新華社昆明4月11日電? 題:老人與山
新華社記者李銀,、吉哲鵬,、字強
99.9%的國土是山區(qū)、75.4%的土地石漠化,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一個被專家稱為“失去生存條件”的地方,。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種在石窩窩……”面對惡劣自然環(huán)境和落后產業(yè)基礎,,一代又一代“石漠愚公”戰(zhàn)山斗山,,撼人心魄。他們認為苦熬不如苦干,,用10余年時間修通進村路的“最后一公里”,;他們堅守初心,數(shù)十年如一日在石頭縫里刨地,,種出群眾的“致富果”,;他們不屈服于命運,堅持不懈地向石漠化宣戰(zhàn)……
?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奮戰(zhàn)在鄉(xiāng)村振興新征程上的平凡身影,,他們分別是李華明(左下)、劉超仁(右上),、程敦儒(中下),、謝成芬(中上)、張貴相(左上),、杜岑(右下)(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劉超仁、程敦儒,、李華明……一個個身影屹立在青山綠水間,,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繼續(xù)書寫不服老、不怕難的石漠傳奇,。
“我與青山共白首”
春天里,,走進西疇縣興街鎮(zhèn)江龍村,村頭村尾的柑橘樹郁郁蔥蔥,,山坡上的樹木連片成林,。在橘園邊,家家都是樓房,,戶戶都有涼亭,,有的農戶還修建了游泳池。
劉超仁在云南西疇縣興街鎮(zhèn)江龍村查看待收獲的柑橘(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西疇縣“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的貧困村之一,。2003年,退休教師劉超仁帶領村民植樹造林,、種植柑橘,。為了更好發(fā)揮引領帶頭作用,他于200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他的帶領下,,江龍村逐步變成生態(tài)村、文明村,、富裕村,。2019年12月,劉超仁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微風吹來,,村莊里彌漫著橘子花的幽香?!敖衲暧质且粋€豐收年,。全村種了1100多畝橘子,還有10多戶村民在外租地2000多畝,,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萬多元,。”劉超仁老人一臉喜悅,。
面對山大石頭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嚴重的困境,,西疇縣干部群眾苦干實干,,發(fā)揚“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艱苦奮斗精神,,于2019年順利實現(xiàn)全縣脫貧摘帽,。
如今,行走在西疇的村村寨寨,,記者看到道路寬闊平坦,,新房錯落有致,田野一片綠浪,;聽到一個個和劉超仁一樣的奮斗故事,。
謝成芬在西疇縣“西疇精神”展覽館里講述治理石漠的故事(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全國三八紅旗手”,、蚌谷鄉(xiāng)海子壩村村民小組原組長謝成芬確診乳腺癌后,,依然帶領群眾治理被稱為“地球癌癥”的石漠化,讓村里路通了,、電通了,、核桃掛果了,。如今,她在“西疇精神”展覽館里工作,,現(xiàn)身說法講述治理石漠化的故事,。
在云南西疇縣西灑鎮(zhèn),程敦儒在中藥材基地勞作(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在西灑鎮(zhèn)的山谷里,,600多畝苦參正待收獲。多年來,,“云南省道德模范”,、老黨員程敦儒在石頭縫里刨地,帶領群眾種植三七,、苦參,、重樓等中藥材,每天在基地里務工的群眾有100多人,,每年光支付工人的工資就達100多萬元,。特別是近幾年疫情期間外出務工不便,兩個藥材基地解決了很多群眾的收入問題,。
在程敦儒等人帶動下,,截至2021年西疇縣發(fā)展蔬菜種植7.6萬畝、中藥材種植7.5萬畝,、果樹種植4.1萬畝,,養(yǎng)殖烏骨雞超100萬羽,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支撐,。
“我大半生都在種藥材,曾經3年不下山,。只要把藥材種好,,把青山保護好,青山定不負人,?!背潭厝逭f。
打通脫貧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一條蜿蜒曲折的水泥路掛在山崖間,、沖出亂石堆,,還劈開一塊十幾米高的巨石,在巖壁上留下刷著紅漆的兩個大字——“實干”,。
李華明在云南西疇縣巖頭村里勞動(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這就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今年65歲的黨員李華明的“成名路”,。以前,,由于從鄰村的岔路到西灑鎮(zhèn)巖頭村的最后一公里路受阻于巨石和陡坡,,出行難曾是全村人最頭疼的事。
“當年我們賣豬,,抬豬的工錢是豬價的一半,;孩子們到村外上學,來回要走兩個小時的亂石小道,;因為路險人窮,,村里的小伙子結婚成了大難題……”提起窮困往事,李華明一言難盡,。
不只是巖頭村,,西疇地處我國石漠化核心區(qū),怪石嶙峋,、壁立千仞,、群山合圍,修路何其難,!但也是在西疇,,蜿蜒曲折的山間水泥路可以通往任何村寨,猶如刻在山野間的壯美詩行,。
2016年拍攝的云南西疇縣興街鎮(zhèn)三光片區(qū)石漠化治理工作現(xiàn)場(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吉哲鵬攝
統(tǒng)計顯示,雖為山區(qū)縣,,目前西疇農村公路約3000公里,,公路密度是云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行政村路面硬化率,、通客車率,、通郵率以及村民小組通公路率均為100%。
為何這個極度石漠化地區(qū)有豐富的路網,?答案在一個“不等式”里:政府在農村投入十來萬元,,群眾跟著投工投勞、捐款湊錢,,能干出幾十萬元的事來,。
治理后的云南西疇縣興街鎮(zhèn)三光片區(qū)(3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這個‘不等式’的核心,,就是黨的領導加上群眾的主體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西疇縣治山,、綠化、修路,、興業(yè)等領域先后涌現(xiàn)出400多位各類先進典型,?!蔽鳟牽h委副書記楊韜說。
一直以來,,西疇人牢牢堅持“加強黨的領導”這條法寶,,創(chuàng)造出諸多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山旮旯里誕生了“六子登科”治石漠,、“四輪驅動”建公路、“5分錢”自治工程等創(chuàng)新舉措,,很多在全省,、全國推廣。
在云南西疇縣,,李華明走在他修的路上(3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在巖頭村,,李華明帶領15戶人家苦干10余年,,硬生生在懸崖上打通脫貧致富“最后一公里”。路通后,,村里人不再抬豬下山,,而是引進企業(yè)養(yǎng)豬,村民入股分紅,。當下,,李華明依然守在村里,正忙著帶領群眾搞生豬代養(yǎng),、籌辦農家樂,、開展村容村貌建設,邁入鄉(xiāng)村振興新征程,。
同在石頭縫里的雞街鄉(xiāng)肖家塘村,,年輕黨員侯壽高帶領3戶人家從日出到日落,從嚴冬到盛夏,,用6年時間在“猴爬巖”上刨出5公里進村路。
這是走出大山的路,,也是回到故鄉(xiāng)的路,。如今,侯壽高憑自己的本事,,到文山城里開了一家餐館,,日子越來越有起色?!拔覀儼研睦锏氖^搬走,,才會把日子過得更好,。”他說,。
艱苦奮斗精神薪火相傳
站在山頂?shù)摹爸饓敉ぁ蓖?,石山已變成“綠海”,,連片的獼猴桃樹枝葉繁茂,,一條條石埂如同漣漪向山腳散去。
治理后的云南西疇縣興街鎮(zhèn)三光片區(qū)(3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從嶙峋亂石到層層臺地,西疇縣興街鎮(zhèn)三光片區(qū)是我國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還成為國家石漠公園,,以“農旅融合”推動鄉(xiāng)村振興。
“逐夢亭”下,,有6畝上海市虹口區(qū)援建的溫室大棚,,無土栽培的草莓嬌嫩紅艷,這是堅毅剛強的西疇“草莓媽媽”張貴相的新基地,。
早年間,,女兒腦癱、自己遭遇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張貴相經歷了太多艱難,。在當?shù)攸h委政府幫助下,她和丈夫走出困頓,,逐漸成為種草莓的行家里手,,還帶動數(shù)十戶群眾增收。
在云南西疇縣,,“草莓媽媽”張貴相在她的草莓基地里勞作(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下肢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時候,我就跪在地里種草莓,。我寧愿跪著干活,,也不愿躺著受窮?!被叵肫饎?chuàng)業(yè)經歷,,張貴相越發(fā)堅定。
生于山,,立于山,,西疇人有一種不服輸不認命的倔強。
近年來,在劉超仁,、謝成芬,、程敦儒、李華明等先進典型的感召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扎根地僻人稀的山鄉(xiāng),,克服困難創(chuàng)業(yè)謀發(fā)展。
在云南西疇縣,,“80后”創(chuàng)業(yè)者劉禹丹在她的豆腐廠工作(3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卻放棄外企可觀的收入回到家鄉(xiāng)蚌谷鄉(xiāng)龍正村辦起豆腐加工廠……“80后”劉禹丹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多少令人詫異,。
“我心中一直有一個把家鄉(xiāng)特產帶出大山的夢想,。只要想干事、敢干事,,青春也能在大山深處綻放,。”劉禹丹說,。
隨著上海援建資金的注入,,占地1700平方米的工廠已經投產運行,劉禹丹帶領工人制作白豆腐,、豆腐干,、腐竹,和團隊研究如何開拓市場,。
在云南西疇縣,,“90后”創(chuàng)業(yè)者杜岑在制茶(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殺青,、揉捻……“90后”創(chuàng)業(yè)者杜岑制茶動作熟練,。他年歲不大,卻已在西疇古茶林里深耕10余年,。
西疇縣法斗鄉(xiāng)有3萬余株古茶樹,,但長在深山人未識,加之加工粗放,,價格一直上不去,。近年來,杜岑邀請專家教茶農采茶制茶,,打造品牌統(tǒng)一銷售,,帶動每戶茶農每年平均增收5000元。
“李華明,、程敦儒的事跡感動著我。我也要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出份力,帶領群眾走好增收致富路,?!倍裴f。
在西疇這個北回歸線上的喀斯特綠洲,,在劉超仁等人示范帶動下,,各族群眾戰(zhàn)石山、興產業(yè),,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有效鞏固拓展,,2021年脫貧人口和監(jiān)測對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7元,比2020年增長7.9%,。展望未來,,人們苦干、巧干,、創(chuàng)新干,,石漠上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花將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