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河池学院“三月三”活动现场悬挂的绣球(3月26日摄)。
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着壮、汉、瑶、苗、侗等多个世居民族。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热闹的歌圩、空中飞舞的绣球,将八桂大地勾勒成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底蕴。抛绣球是“三月三”节庆活动常见项目,也是广西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抛绣球看起来简单,其实有很多技巧,”广西河池学院体育老师文展说,“抛接过程中的力度、角度、旋转控制都需要精准把握。” 如今,抛绣球已被广西多地列入中考项目。
位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市,有着制作绣球的悠久历史,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新靖镇旧州村的绣球制作最具代表性,全村5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
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昌磊介绍说:“我们坚守传统绣球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绣球的款式和花样。目前,我们靖西绣球发展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如今,绣球作为靖西特色旅游纪念品,已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满载文化与情谊的广西绣球,从八桂大地“飞”向了全世界。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一名小女孩在挑选绣球商品。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两名小学生在展示绣球。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2024年11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体育老师杨国惠(右一)在讲解高杆绣球的动作技巧 。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2月19日,在广西玉林市民族中学,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体验背篓绣球。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刘昌磊在设计绣球产品。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pagebreak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的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绣球产品。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pagebreak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的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绣球产品。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pagebreak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当地群众在家中制作绣球。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在家中制作绣球。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在家中制作绣球。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第三小学,学生体验绣球制作。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