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红旗军演50年的发展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26 14:15:16
来源:中国航空报

美国红旗军演50年的发展

字体:

  右上角小图红框为内华达州界,下方颜色区域为内华达试验和训练靶场(NTTR),该训练场是红旗军演的主要场地,涵盖了内华达州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引言

  在全球众多的军事演习中,美国空军的红旗演习(Red Flag Exercise)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实战价值的空战演训平台。自1975年创立以来,至今已历经50年的发展和演变。依托内华达州内利斯基地的仿真战场环境,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将假想敌战术、地面防空系统、电子对抗等核心作战要素融入到不同训练科目中,创造出超越传统模拟器的多维训练场域。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越南战争中暴露的飞行员实战能力不足问题,还推动了F-15、F-16等第三代战斗机从单平台作战到联合空战体系的跨越,并构建了持续演进的训练评估体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红旗演习悄然转向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AntiAccess/Area Denial)环境下的远征作战能力建设。面对红旗演习的最新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其战术创新逻辑与战斗力生成机制,可为未来智能化战争形态下的训练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外军涂装的F-35和F-16。

  战场危机带来训练革命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空军遭遇有史以来最棘手难题,技战指标明显好于越南空军米格-17的F-4竟然屡屡失利。技术装备全面占优的美国空军,何以陷入如此被动的空战困局?战术空军司令部立即启动专项研究课题。历时半年的研究揭示出三个致命短板:首先,飞行员过度依赖雷达制导导弹,缺乏近距格斗训练;其次,体型紧凑的米格-17较F-4有更好的敏捷性,加之其擅长的掠袭战术如虎添翼;第三,美军飞行员没有针对性训练,而且训练总时长低于对手。另外一份关于美军行为学研究报告揭示:经历前10次空战未被击落的飞行员,其后续生存概率从32%跃升到80%左右。于是,以上研究直接说明美军训练体系存在重大缺陷,飞行员首次实战即是生死考验,缺乏渐进式训练的适应过程。

  这些结论催生了美军高层决心在内利斯空军基地开始构建一个史无前例的空战实验室,1976年成立的“侵略者”中队开创了军事训练史上的新纪元,这支中队完全复制美军对手战术。首批飞行员除了学习俄语无线电口令,还系统复现苏式战斗机经典战法:从双机剪刀机动到云层伏击战术,从雷达静默突袭到电磁干扰协同。除此之外,F-5E不仅模仿了北越的战机涂装与雷达特征,而且空战环境模拟包括东南亚特有的积雨云层,越南军队地面防空火力威胁区等细节设置。这种基于认知的沉浸式对抗训练,使得新飞行员在首飞阶段就面对类似于真实战场的挑战,其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红旗军演将空战训练从单一机型对抗,逐渐升级为涵盖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的体系对抗。

  这种军事训练革命的战略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和盟国空军于1991~1993年在伊拉克战场击落39架飞机,1994~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击毁9架战机,而自己在空战中没有1架被击落。这些惊人战绩,背后是持续近20年假想敌训练的沉淀:F-15飞行员通过数百余次模拟对抗,完全掌握苏制R-27导弹的有效规避包线;同样,预警机组可在80千米之外就精准识别米格-29战机热信号特征。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优势并非单纯来自于技术代差。2005年解密档案显示,苏联早在1983年就已获得AIM-7F“麻雀”导弹残骸,但僵化的训练体系使其难以有效应对美军的动态对抗训练模式,这一事实为红旗军演的演进提供了反向印证。

  从越南丛林到巴尔干半岛,假想敌训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对抗优势,更重塑了现代空战的认知维度。它将军队建设从装备代差的静态比拼,转向认知优势的动态博弈。正如美军战术学校校长约翰·博伊德在“OODA循环”理论指出:真正的军事革命不在实验室,而在训练场的战术迭代中,装备优势必须通过适应性训练才能转化为战场优势。

  64“侵略者”假想敌中队外军涂装的F-16。

  红旗军演的运营机制

  作为全球空战对抗领域的标杆性演习,红旗军演通过结构化迭代机制持续引领实战化训练发展。内利斯空军基地作为核心枢纽,凭借独特的运行体系巩固着美军战术创新优势,其演进路径具有典型研究价值。

  (一)“侵略者”中队建制越战期间,美军飞行员对苏式空战体系的认知不足,直接推动了内利斯空军基地于1969年率先组建第64、第65“侵略者”中队,由此确立红蓝对抗制度化的训练模式。第一代“侵略者”中队采用T-38教练机与F-5战斗机作为飞机平台,在情报部门技术支持下,精确复现了苏制战机的雷达信号特征和电磁频谱等关键参数。飞行员遴选实施择优机制,仅向累计飞行时数超1000小时的优秀飞行员开放申请通道,入选者还需接受数月的沉浸式特训,系统掌握苏霍伊、米格系列等主力机型的战术体系。该部队始终保持装备代际优势,2015年引入AI战术辅助系统,构建实时演算的智能对抗数据库,实现战术模型的动态进化。

  随着战争形态演变,2022年完成升级的虚拟化训练平台深度融合5G通信与数字孪生技术,可同时模拟200

  个空中作战单元的体系对抗,配合多光谱环境构建能力,联合战场态势感知训练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这种“技术复刻+战术解析”的演进模式,使扮演假想敌的“侵略者”中队始终保持着超前演训的领先优势。

  (二)高仿真作战环境内利斯空军基地依托其2.3万平方千米的广袤训练空域,打造出全球首屈一指的复合式战场模拟体系。除部署F-35、F-22等第五代主力战机外,还通过多渠道获取米格-21、苏-27等外军机型,形成涵盖三代至五代战机的完整空中力量矩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基地特别引入包括地空导弹发射车、野战防空火炮群及工业级设施在内的退役装备,另外集成S-300系列防空导弹模拟系统、机动式相控阵雷达阵列及电子战干扰设备,构建起具有真实物理特性的战场环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不仅还原了复杂电磁干扰、地形遮蔽等实战要素,还通过参数化模型库准确模拟对手装备性能。

  技术革新方面,基地率先实现虚拟现实与物理实景的高度融合。飞行员佩戴的先进头盔显示器(HMDS)可同步叠加数字化威胁标识与真实战场态势,提供360度全景战场感知。这种虚实交错的混合现实训练模式,成功将战场复杂度提升至接近实战环境的90%。这种“数字孪生+物理实体”的新型训练方式,标志着军事仿真技术从单一装备验证向全域作战推演的跨越式发展。

  (三)复盘评估体系空战训练系统是红旗演习的关键,因为它能直接评估空战演训效果。在为期2周的演习周期内,智能复盘评估系统实时采集多维战场数据,包含飞行轨迹、武器投放、目标跟踪和锁定、电磁频谱等上百种关键参数。由于大脑记忆不足,参训飞行员经常发现他们的回忆与空战训练系统记录并不相符。在看过空战实况录像回放后,飞行员可以清楚复现他们是如何进行空战的,借助于三维动态可视化系统全息图像,就能清楚地判别友机、目标位置以及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威胁源。复盘的目的是让飞行员能把最近经验教训立刻反馈到下次演训中,以期提高实战化效果。如果案例具有典型性,就会被更新到红旗演习中的教学范例中。

  复盘机制下的闭环训练体系,还可以由智能分析系统重点验证新战术的可行性边界。基于多维数据挖掘,可生成包含200余项指标的量化评估报告;再通过红蓝双方对抗性沙盘推演,最终由联合专家小组提出包含数十项改进要点的行动方案,以供飞行员深度学习使用。

  (四)动态的规则体系红旗军演规则采用滚动修订机制,以“70%挑战阈值”为核心设计准则,构建起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能对抗体系。该体系通过三重耦合机制确保演训效能:首先是阶梯式难度调控系统要求蓝军在基准难度递加基础上、连续120小时内实现作战效能提升;其次是动态平衡算法矩阵,当蓝军综合胜率突破70%临界值时,系统自动激活红军电子战反制模块,通过AI生成技术实现战力再平衡;第三是智能安全防护网络,动态标定包含100余项安全参数的评估模型,使演习事故率控制在0.03‰以内。

  规则委员会由作战部队、装备研发、医疗救援等多领域专家组成。2020年新增的认知战条款要求,参演人员须应对突发性通信中断、情报误导等特情处置,并在72小时持续对抗中保持90%以上的决策准确率。当前演训科目已涵盖第六代战机协同作战、太空-网络-电磁三维攻防等前瞻性战场形态,形成对现有作战体系3~5年的技术代差优势。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进,红旗军演已发展成为包含空天、网络、电磁等多域作战的复合型训练体系。这种机制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训练即战争的军事文化。对于现代空军而言,这种将经验制度化、将教训体系化的能力,或许比具体战术更值得借鉴。

  红旗军演的常驻地内利斯空军基地,上为64假想敌中队标,下为红旗军演标。

  彩旗系列军演

  美国空军的彩旗系列军演,一般分为红旗、绿旗、黑旗、蓝旗和银旗五种,其中,红旗演习面向飞行员技能、绿旗演习协同空地作战、蓝旗演习聚焦指挥中枢畅通、银旗演习着眼于后勤支援、黑旗演习追求新战术和新能力。这套从“像实战一样训练”(红旗模式)到“像实战一样去模拟”(黑旗模式)的演进链条,不仅构建了从战术到战略的能力孵化器,更以技术迭代与创新驱动着战斗力持续优势。

  绿旗军演(Green Flag):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空军与陆军深度协同的标志性演习,每年在加州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开展10轮高强度训练。其核心目标是打破军种壁垒,构建陆空一体化的作战体系,确保空军作战单元能无缝融入地面部队指挥流程,为陆军提供精准高效的空中火力支援。依托数字化模拟技术,部署4000名友军地面部队(含坦克、火炮、后勤车队)及2000名模拟敌军,构建涵盖城市巷战、山地攻防等复杂场景的动态战场;空军参演单位需完全接受地面或海上指挥机构的指令,重点演练在电磁干扰、通信中断等极端条件下,如何快速响应地面部队的火力请求并实施精准打击。绿旗军演开创了美军多域协同训练的先河,解决了二战以来长期存在的军种割裂问题。

  蓝旗军演(Blue Flag):由空战司令部主持的战区级演习,在涵盖电子战、网络攻击、太空干扰等新型威胁的复合战场环境中,向参训部队提供空、天、网三维危机行动规划及协调空天火力打击、通信链路保护及情报共享等复杂行动。演习通过高度仿真的危机场景,以“多域协同”为核心理念,为航空队指挥机关、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及战区指挥机构提供全流程指挥训练,旨在锤炼指挥团队在危机爆发初期快速进入战时状态并精准决策的核心能力。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演习逐步从实体飞行转向大规模电脑模拟,重点测试第六代战机协同、星链卫星抗干扰等前沿能力。蓝旗军演不仅是指挥体系的磨刀石,更是美军推动网络化指挥架构改革的重要试验场。

  银旗(Silver Flag)军演:由美国空军土木工程师中心组织,侧重于战时空军基地的防护、抢修,涵盖远征野战机场抢建、应急照明系统部署、移动式阻拦设施架设等实战化课目,旨在确保前线基地在遭受敌方打击后仍能维持关键功能。银旗军演采用“四年一周期”的强制认证制度,通过高强度、跨地域演练维持部队实战水平。目前主要依托三大战略枢纽——佛罗里达廷德尔基地(模拟热带气候)、关岛安德森基地(亚太战略支点)及德国拉姆斯泰因基地(欧洲战区核心)开展训练。在美军推进“分布式敏捷作战”框架的背景下,银旗军演的实战意义愈发凸显。印太战区大量岛屿的基础设施薄弱,若缺乏快速工程部署能力,美军将难以实现前沿存在与兵力分散的平衡。

  黑旗军演(Black Flag):作为美军最高规格的实战化验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高威胁密度场景测试,将人工智能、网络战、电子频谱等新兴技术与现有作战平台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战争的规则边界。在虚拟环境下利用模拟器进行作战测试,重点完成演习期间无法通过实际飞行完成的测试目标,从而更快地向作战指挥官提供经过验证的作战能力,比如对远程杀伤链、多域作战和电子频谱战等能力测试。在完成己方部队远程打击同时,击败对手的远程杀伤链,为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太空军与空军能力的有效整合,探索多域力量在竞争环境中的协同机制。黑旗军演不仅是技术转化的加速器,更是美军分布式敏捷作战理念的试验场。

  结束语

  历经半个世纪的演进迭代,红旗军演体系已突破单纯军事演习的范畴,构建起从战术演练到战略博弈的多层级对抗系统,所衍生的绿旗、蓝旗、银旗、黑旗等系列演习,则进一步将多域对抗理念辐射至联合指挥、网络攻防、太空作战等新兴领域,构建起覆盖全兵种、全维度的立体化训练矩阵。这种以失败驱动创新为核心精神、以全要素对抗为本质特征、以制度化为保障的演训机制,不仅验证了“训练贴近实战,战时才能打赢”的铁律,更为现代军事训练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王立群)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