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月8日電 題:“暫?!毕碌拿β担靼惨蛔侵写謇锏摹胺酪呤r”
新華社記者鄭昕,、劉瀟
小寒剛過,,因新冠肺炎疫情被按下“暫停鍵”的西安街頭有些冷清,但在社區(qū),、村莊里,,生活依然繼續(xù)。位于西安市主城區(qū)西北角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qū)的西唐寨村,盡管村里未曾出現(xiàn)一例確診病例,,這里的村干部,、保供人員和志愿者們仍繃緊著弦,一邊抗疫情,,一邊保民生,用自己的“動”來呼應居家群眾的“靜”,,根據(jù)低風險區(qū)域有序復工復產的安排,,為將來的“重啟”布下“先手棋”。
8:50——鮮露珠
1月7日是“二九”的最后一天,,早晨村道兩旁綠植上的霜還未褪去,,陳彩俠穿過高高矮矮的塑料大棚,彎腰拉起其中一個篷布,,里面的黃心菜,、小白菜還沾著露珠。
這7畝多菜田在村西頭,,西安本輪疫情暴發(fā)后,,每天能產出一百多斤的蔬菜銷去哪兒,讓陳彩俠很著急,。
1月7日,,西唐寨村村民陳彩俠(右)和愛人在自家菜地收菜。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以前我們都拉去市場賣,,疫情起來后市場關了,,菜也出不去,我們就想找村干部給解決,?!彼f。
“這菜好啊,?!蔽魈普妩h支部書記任鎖龍道出了他得知這件事后的第一反應,“村民也愁沒菜吃,,收購來自給自足,。”
西唐寨村有870多名村民和1700多名租住戶,。自從西安市實行小區(qū)(村),、單位封閉式管理,村里以往八個出入通道只留下一個,,輸送物資的車輛驟減,,全村人吃飯成了難題。
“除了老陳家,咱村還有幾家菜農,。這一段時間,,有需要的村民在群里發(fā)信息,村上根據(jù)需求定期找到菜農,,按略低于市場價的水準收菜,,幫著一起收菜,再發(fā)給村民和租住戶,,讓大家都吃上新鮮菜補充營養(yǎng),。”任鎖龍說,,這既充實了村里人的“菜籃子”,,也為菜農打開了銷路。
12:30——暖心話
“不走親,,不訪友,,待在家里做貢獻……”剛過正午,伴著擴音喇叭里喊出的提醒,,防疫消殺員又一次身著防護服出動,,在街頭巷尾噴灑消毒液。
“全村消殺一遍要一個多小時,,一天得好幾趟,。”消殺員陳師傅說,。趁著回停車場加水,、加藥的間歇,他趕緊把防護服頭頂處掀開一些,,用清水擦擦臉,。
1月7日,西唐寨村志愿者在呼喊防疫提醒,。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那個角上注意噴一下,。”支援基層抗疫干部楊商洛邊巡邏邊說著,。作為附近一所小學的校長,,習慣了孩子們歡聲笑語的他,對寂靜并不適應,。
村里的流動人口以裝修工人和資源回收業(yè)者居多,。楊商洛說,他剛來支援時,,工作尤其忙碌,,做流調,、維持秩序、運送物資,,一天下來走兩三萬步,、打上百通電話。
“我們根據(jù)防疫大數(shù)據(jù)一個個打電話,,才排除幾十個人,,又滾動出幾百個信息要核實。在這寒冬臘月,,手機一直發(fā)燙,。”他說,。
他坦言,雖在附近工作,,但自己以前對西唐寨村并不熟悉,。這段時間電話打到疲憊時,聽到一聲“謝謝”或“辛苦了”,,都讓他很溫暖,。
“等到新學期,我要把在村里看到的,、聽到的抗疫故事都講給學生,。”他說,。
1月7日,,西唐寨村的村醫(yī)在給重點人群進行核酸檢測。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走進西唐寨村村委會,,楊商洛正遇上給重點人群進行的核酸篩查,,本村與鄰近幾個村子的村干部、志愿者,、部分群眾正間隔兩米隊列整齊,。他跟一旁幾位村干部打招呼,問:“今天做了多少,?”
“400多人,。”任鎖龍說,,“餓了吧,,咱去吃飯?!?/p>
“早上那頓還沒吃哩,?!?/p>
18:00——煙火氣
傍晚原本就是西唐寨村在一天里最熱鬧的時段。在半個月的“暫?!敝?,絲絲煙火氣又浮現(xiàn)在村里200多米的主街上。
“買東西請排好隊,,買完東西請往回走”,,志愿者維持著肉鋪、菜市,、水果攤等的秩序,。饅頭店老板掀開摞得一人多高的籠屜,一股飽滿的熱氣蒸騰而上,。一個孩子接過一袋饅頭,,眼角掛著笑容轉身回家。
饅頭店不遠處的藥房,,則要結束一天的營業(yè),。它是疫情發(fā)生以來全村唯一無休的店面。一人值守在藥房的韓春陽,,正隔著門簾給村民問診,。
“這段時間我每天要接到六七十個線上線下的咨詢,下班后還得給鄰近幾個村子送藥,。我多跑,,讓居民少跑?!彼f,。
1月7日,西唐寨村一家藥店負責人韓春陽(右)為村民看診,。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冬玲說,,根據(jù)西安市有序復工復產的安排,西唐寨村從6日開始,,每天上午7點到9點,、下午5點到7點重開商店,讓老百姓分批出門采購,。
夜幕落下,,村子又恢復到疫情下的寧靜。晚上8點多鐘,,任鎖龍走出辦公室,,抻了抻脖子,把一天的忙碌身心舒展開來,,“經(jīng)過兩年前那次疫情的考驗,,我們對戰(zhàn)勝疫情很有信心,。”
“那年村里有300多名志愿者,,大家齊心渡過難關,。這次我們只上崗了37個人,村民配合,、住客配合,、商戶配合,每個村,、每個社區(qū)都把防疫做好,,就是最大的貢獻?!彼f,。(參與采寫:鄒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