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庄(正式名称应该是组,多年前叫生产队)的最北面的西端,是一条东西向的庄台地。东西向的庄台地东首垂直转向北面,是一条南北向的庄台地,二者形成了一个直角。
东西向庄台地的北侧是一个池塘,池塘的东岸是上面讲的南北向的庄台地。庄台地形成了一个直角,依托庄台地的池塘,大体上也似一个不规则的阶梯形。
池塘的西首是南北向的十里长河大圩(圩堤)。东西向庄台地的北侧,即是池塘的南岸,就是我们庄(生产队、组)与北面居委会的分界线。
通俗地说,像苏浙边界的南太湖和苏鲁边界的南四湖一样,池塘正常水位时,有水的池塘属于北边居委会,没水的岸上属于南面我们庄以及我们行政村。池塘的南岸线向西的延长线,覆盖到十里长河大圩上,也是我们庄以及我们行政村与北面居委会的界线。
上面讲的东西向庄台地的南侧是一条平行的河,南北向庄台地的东侧也是一条平行的河,两条河与庄台地一样,也是直角形状,在庄台地的东南侧垂直相交。河有7-9米宽,终年有水,水深2、3米深。
庄台地东侧的河向北300米处,有一个与南塘桥西边一样的一个灌溉水闸,庄台地南侧的河向西的尽头是一个排涝泵站。无论是泵站还是水闸,它们的外侧都是。十里长河,不同的是,排涝泵站是把内圩多余的水翻上来、排出去,灌溉水闸是在内圩缺水时被外河的水放进来、引到需要的农田里。
在两条河的相交点北面15米的地方,它们又接纳了从东面来的一条东西向的河。上面讲的池塘南岸线向东延长线,跨过庄台地,与这条东西向的河的中间线,大体是一条直线,形成了我们庄与北面同属一个行政村的另一个庄的分界线。
东西向的庄台地自西向东有8户人家,都属于我们庄。南北向的庄台地,除了最南面的1户与东西向的重复外,还有3户,它们属于北面的庄。
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庄台地差不多高,比农田要高一米左右,不过,没有浔河大圩和十里长河大圩高,但是在大人口中,还是将他们称为“后大圩”。
开始的时候对此有点不解,后来才明白,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这个后大圩原本就是十里长河的大圩。与之相应的,前面讲的池塘原来也是十里长河的一部分。池塘北面的农田当时是十里长河中的一个岛,4、50亩见方,岛的西边隔河面向老街,岛的南边、东边隔河分别面向我们庄和北面那个庄。岛本身原来就属于老街所在的居委会。
有一年十里长河复堤疏浚的过程中,人们在岛的西侧新修了新的大圩,连接起原来两端的原有大圩,被隔离的这段原来的河道就变成了内圩的池塘,原来的河道中线应该是我们村与老街的界线,但河道已经不在了,为了便于管理,新围进来的岛还归街道管理,这个池塘也一并归了街道管理。
西边新修了新的大圩,这个原来的大圩也就失去了防汛护田的功能,不再有新的维护加固,久而久之,与还在承担防汛护田功能的大圩相比,它日渐变矮,但与农田及农田中的宅基地相比,它还是高的比较明显。老大圩上原本就住有人家,之后又陆续从南面被平整的庄台上迁来几户。
在后大圩靠西的地方有一个水泥板桥,一条机耕路由南到北连到桥上,过了桥右拐,在几户人家房屋北侧墙基与北面的池塘之间向东,再在池塘东侧转向北面连接北面的庄子。但后大圩上人家的责任田,都在河的南面或者东南面,特别是后大圩东面几户的菜地都在河的东面,也就是前面讲的本庄与北面一个庄界河的南侧、本庄(组)农田的最东北角。
菜地与农田不一样,对于农民来说,农田很多人平时基本上不需要去,但菜地几乎天天都要去,甚至一天要去上几回。这样从西面的水泥板桥绕过去就很不方便。
后大圩东西向和南北向交汇处的那一户其实是我的姑姑家,也就是你回家经常见到的姑奶奶、姑爷爷他们原来的家。正如前面讲的,他家南侧和东侧都是河。分田到户后,原各生产队集体买的水泥船多数失去了用途。我的姑父不知道从哪个队买来了一个旧的水泥船,有7-8吨的排水量。
这个船偶尔会作为运输船,有一次这艘船拖着化肥、种子还是什么的,你姑奶奶用竹竿一路撑着,带着我和你表叔,从她家的东侧河边出发,向东沿着前面讲的两个庄(组)之间的界河,一路行驶到东面的尽头向南,沿着本行政村最东段的与当时东面一个村之间界河,跨过两个村的界桥,折向西,沿着之前讲的我们家门口的那条河,一直撑到我们家的门口。直线200米的距离,足足绕了差不多1500米。不过人省了力气,我们孩子也多了一种体验。
大多数时候,这条船被当做一座浮桥。将船停在后大圩东侧的河道上,把连着船的一端的一根绳索扣在西岸的一棵树上,把连着船的另一端的一个根绳索套上一个木棍,插在东岸的田埂上,这样船就横卧固定在河上。绳索放得刚刚好,如果太长,船会跑偏,如果太短,船有可能两岸离岸比较远,小孩子可能跳不上去。人到岸边,如果有需要,可以拉一下绳索,船就可以与岸边更近,方便人跳上去;到了船的另一边,也可以拉一下绳索,船与岸更近,下船也会更从容。多数时候,在船的两头与岸边各放了一个长条的木板,方便人上船、下船。

船两头的船舱是封闭的,中间有个圆圆的孔可以看到里面,总是黑洞洞的,这个里面即使下雨,也不会积太多水,积了也不影响船的安全。船中间的有三个,船舱都是敞开的,中间的大,两边的小。两边的孩子也可以跨过去。中间的船舱即使是大人也是跳不过去的。船舱没水的时候,人可以下到船舱里走过去,但是老家经常下雨,很多时候来不及清理舱中的水,有的时候只能壮着胆子从船舱的两边临水的薄薄的边缘迅速走过去。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每次路过都有点心惊肉跳。后来姑父他们在船舱又找来一个长的木板放上去,方才安心多了。

船舱里积水是常态。水积多了,需要及时舀出。经常积水,舱底会有很多青苔。人穿着沾上泥的雨靴雨鞋路过,也会把泥土带到船舱。船舱渐渐地像一个小池塘,还会长草。小龙虾在家乡泛滥后,有一年我和表弟捉到几只腹部有籽在动的小龙虾,将之扔进这个船舱中,希望做一个养虾试验。是有一些虾籽变成了小龙虾,但好像长得不够快。
这个船浮桥,是姑姑家买的,你的姑爷爷、姑奶奶和你表叔,通过这个浮桥,沿着东面的田埂、机耕路上到我们家门口的公路,是最快捷的。但走的也不限于他们家,他们家西边河北面的几家邻居也经常走,实际上已经变成公用的了,只不过不需要其他人家平摊成本而已。
我们小伙伴夏天经常走这个船浮桥。船浮在南北向的河上,但它的北侧5米的地方向东还有东西向的河,也就是前面讲的我们庄与北面庄的界河。沿着庄间界河南侧的田埂向东就是几家人的菜地。我跟着妈妈去菜地的路上经常路过这座浮桥,有时顺便就去姑姑家找弟弟玩。

船浮桥南边5米的地方向西就是东西向的河,向西的尽头就是前面讲到的排涝泵站,浮桥东南10米的地方,有一个灌溉泵站,相比排涝泵站,要小很多,也安全的多,孩子也更喜欢。小泵站的出水口的一小段水渠,在建泵站的同时,一并用水泥混凝土浇筑了一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干净的小池子,不像周围的河和渠,底部全是湿土和淤泥。夏天泵站出水的时候,几个不会水或者还不会水的小伙伴会聚集在那里,感觉像在游泳池中,又感觉是在瀑布旁。从河里往渠里翻的水,温度适中,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你爷爷在我们家门口的河中也买来了一个水泥船,但比姑奶奶家的要小一点,我们也不需要借助这个水泥船到河的南岸去。这艘船主要承担洗菜洗衣码头的作用。到船上可以到离岸更远一点的河中洗菜淘米、洗衣刷鞋,肯定比一般的码头更洁净一点。
夏天的时候,小伙伴们会在门口的河边下河嬉水游泳。有一年你叔爷爷退伍回来,带了几个部队生产的游泳圈,那个比较厚实,而且一个圈中间是隔离的,需要两边打气,更安全。水性不好或者不会游泳的孩子,都会戴着游泳圈。有的孩子还会穿着游泳圈从船上跳到水里。但是我们家的这个船有点坡旧,有的地方有裸露的钢筋。有一次一个小伙伴穿着游泳圈,兴奋地跳到水里,哪知道跳下去的时候游泳圈刚好被刮到了,迅速地泄了气。旁边的小伙伴有的吓坏了,有的笑坏了,但他本人不知道,还在手舞足蹈地拍打着水。好在只是半边游泳圈泄了气,而且下水的小伙伴中也有水性好的,确保了安全。
由于交通不便,后大圩的几家人陆续搬到了马路边,人不住哪里了,房子也被拆了,自然不需要这个船桥了,再后来,那条在10多米内转了两弯的河也被截弯拉直了,我们家门前的河更被陆续填平,给外庄的人做宅基地盖房子。要么失去了需要,要么失去了存在的依托,你爷爷家和你姑奶奶家的船先后被折价转卖了。船虽不在,但船曾经的存在,发挥的作用,方便了我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温馨、快乐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