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日暖阳洒在沈阳市于洪区平罗街道。在这里,一场静悄悄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传统酸菜生产模式。
步入沈阳沃斯福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发酵系统紧密配合,构建起高效的数字化生产网络。2000余组实时监测数据如同精密的神经网络,精准掌控着从白菜原料进厂直至酸菜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而在这一数字化生产网络的核心——中央控制室内,智能化的运行情况更加一目了然。
在企业的中央控制室内,智能控制系统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沃斯福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成嘉指着屏幕介绍:“安装在发酵罐体上的传感器,正实时采集温度、酸碱度(pH 值)等关键参数,数据会立即传输至系统。依托我们自主研发的算法模型,系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解析,精准调控发酵进程。以发酵周期为例,以往传统工艺需要40天,如今在这套智能化体系的助力下,已成功缩短至7天。”
在微生物实验室,研究人员展示出的培养皿中,均匀分布的活性菌落印证着 “活菌酸菜” 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0.4%低盐配方,既保障了菌种活力,又使发酵原汁可直接饮用。”王成嘉表示,创新的无水厌氧工艺使酸菜汁成为核心副产品,经提纯过滤后转化为富含膳食纤维的功能性饮品,同步解决了行业废水排放难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教授徐东辉表示,沈阳优质的白菜品种是该酸菜成功的根基,而该酸菜的大模型技术也能为白菜品种改良提供数据支撑,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这种“品种改良—智能生产—产品创新”模式,既提升了原料品质,又反哺农业科研,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在厂区外,满载着沃斯酸菜产品的物流车正有序驶出。物流负责人连杰透露,通过与云仓合作搭建的智慧仓储系统,产品从下线到运抵全国主要城市的时间平均缩短了8小时。这一物流效率的提升,使承载着科技含量与东北特色风味的酸菜,更快地摆上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的餐桌。
这场科技赋能的产业革新,不仅让沈阳酸菜完成“土味”到“智慧”的蜕变,更为传统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