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党中央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举措对于提振消费市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深远意义。2025 年 3 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以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为试点,通过八大政策举措,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升中国消费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一、《措施》提升我国消费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一)推进首发经济:打造全球新品首秀高地
首发经济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措施》提出,相关城市要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开设首店,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和地区总部,完善首发经济生态链。首发经济的意义非凡,相关城市积极发展此经济模式能够为城市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城市的商业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开设首店,意味着城市能够引入独特的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新颖和个性化的需求。而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和地区总部,将使城市成为创新和决策的枢纽,吸引高端人才和资源的集聚。同时,完善首发经济生态链,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等,将为首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优化入境政策:提升国际消费便利化水平
便利的入境政策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关键。《措施》提出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推动过境免签政策区域联动。此举旨在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消费,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后,更多国家的游客可以免签入境,这将直接增加入境游客数量,刺激相关行业如航空、酒店、旅游等的复苏和发展。同时,推动过境免签政策区域联动,意味着在多个城市之间实现过境免签政策的协同,外国游客可以在这些城市间自由流动,享受更便捷的旅行体验,从而延长在华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机会,促进区域内的旅游和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三)做强免税经济:释放离境退税政策红利
免税店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措施》推动市内免税店建设,鼓励国货 “潮品” 进入免税渠道。此举旨在进一步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市内免税店的建设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消费,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鼓励国货“潮品”进入免税渠道,有助于提升国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国产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也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选择,满足其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
(四)打造消费新场景:激活服务消费新动能
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方向。《措施》提出发展 “体育 + 消费”“文旅 + 消费” 等融合业态。此举旨在通过跨产业融合,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经济增长点。这种融合将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与旅游、商业紧密结合,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参与,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零售等。例如,上海通过F1等国际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北京也积极引入高水平国际赛事,打造“体育+文旅”的消费场景。同时,这种融合还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城市品牌建设,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强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消费生态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消费体验的关键抓手。《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此举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消费体验和效率。这将使消费者能更便捷地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提高购物满意度。同时,商家可借助这些技术优化营销策略,实现精准营销,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此外,技术应用还能催生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如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品的推广,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空间,推动消费升级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六)完善流通体系:打造全球消费供应链枢纽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消费中心城市的支撑。《措施》支持试点城市建设智慧化批发市场、培育多元业态融合的商圈。此举旨在推动传统批发市场和商圈的转型升级,提升其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化批发市场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交易的智能化、管理的高效化,提高市场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对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吸引力。同时,培育多元业态融合的商圈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增长,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七)培育本土品牌:提升“中国消费”国际影响力
品牌建设是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措施》深入实施消费品 “三品” 战略。此举旨在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品种能丰富消费品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品质可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消费者信任;创品牌能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这一战略有助于提升消费品工业整体水平,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八)加强国际传播:塑造全球消费品牌形象
国际影响力是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措施》提出通过驻外使领馆、国际友城等渠道,加强对试点城市的宣传推介。此举旨在提升这些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驻外使领馆作为国家在海外的官方代表机构,能够提供权威、可信的宣传渠道,向当地政商界、媒体等介绍试点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而国际友城合作则基于友好城市关系,通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活动,增进双方民众的了解和友谊,为试点城市在国际上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这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投资者和企业关注试点城市,促进其在国际消费市场中的地位提升,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差异化路径
我国于2021年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五个城市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被赋予了差异化的路径。
(一)上海:集聚地聚焦“国际消费窗口”,强化高端消费引领
上海依托其开放基因和经济枢纽地位,构建链接全球、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消费新高地。一是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买全球、卖全球”核心枢纽,推动消费国际化与贸易便利化。二是聚焦高端品牌集聚,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依托浦东、虹桥等国际商圈,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商圈与跨境电商平台,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提升消费创新活力。三是突出国际品牌集聚度全国领先的独特优势,引领奢侈品消费与时尚产业发展,打造消费潮流风向标与时尚高地。
(二)北京:突出“文化科技融合”,打造智慧消费标杆
北京依靠科技赋能,推动消费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科技消费枢纽。一是北京致力于打造文化引领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赋能消费升级,构建“文化+消费”深度融合的示范城市。二是北京着重培育王府井、CBD、三里屯等世界级商圈,发展首店经济、创新老字号,推动文旅消费与数字消费,打造大兴机场、首都机场免税购物的“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三是北京依托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深度融合消费与文化科技,引领全国文化消费潮流,形成独特的城市消费文化名片。
(三)广州:瞄准“湾区消费枢纽”,深化跨境消费创新
广州以“千年商都”为特色,构建跨境电商消费走廊,突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枢纽地位。一是广州致力于打造“湾区核心”商贸枢纽,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链接全球的国际贸易中心。二是广州着重强化“千年商都”优势,发展跨境电商、会展经济和时尚产业,培育天河路、北京路等世界级商圈,打造国际美妆、服装、美食消费中心,推动穗港澳消费互联互通。三是广州凭借深厚的商贸基因和发达的供应链网络,辐射东南亚市场,形成独特的国际商贸枢纽城市名片。
(四)天津:依托“港口经济”,发展免税零售与邮轮消费
天津聚焦港口优势,发展邮轮经济示范区,推动消费与港口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是天津致力于打造港口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北方国际航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消费”融合示范城市。二是天津着重发展保税消费、跨境电商,培育意式风情街、津门老字号等文旅消费名片,推动京津冀消费协同,承接北京消费外溢。三是天津凭借独特的港口优势和欧陆风情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服务北方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片。
(五)重庆:立足“山水特色”,构建文旅商融合消费生态圈
重庆突出内陆开放特色,依托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民俗风情,打造山水都市消费带,大力发展“艺术+消费”“旅游+消费”等新业态。一是重庆致力于打造内陆开放型消费高地,建设西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山水之城”特色消费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中心。二是重庆着重发展解放碑、朝天门等国际商圈,推动陆海新通道跨境消费,培育“不夜重庆”夜经济、火锅美食、红色文旅等特色消费场景,推动成渝双城消费联动,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三是重庆凭借内陆开放枢纽优势和消费成本优势,辐射中西部及“一带一路”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内陆消费高地名片。
(作者: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