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之争”引发关注 民营高科技企业振兴科技亟待摆脱困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14 16:30:26
来源:新华网

“实控人之争”引发关注 民营高科技企业振兴科技亟待摆脱困境

字体:

  近日,上市企业振芯科技(300301.SZ)实控人变更一事,引发资本市场热议。一家企业实控人之争,为何掀起如此波澜?

  实控人之争 企业陷入治理僵局

  1月15日,振芯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由无实际控制人变更成何燕为实际控制人。这一变动随即在公司内部及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该企业过往发布的公告信息,这一实控人身份的争议已经持续了长达7年的时间。

  振芯科技(原证券简称“国腾电子”)于2010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在股权结构中,国腾电子集团是振芯科技控股股东,而国腾电子集团股东为5位自然人:何燕(持股51%)、莫晓宇(持股28%)、徐进(持股7%)、谢俊(持股7%)、柏杰(持股7%)。据了解,何燕作为财务投资人,没有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以莫晓宇为代表的另4人股东形成了创始团队,推动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法理上讲,何燕是振芯科技实控人。然而,自2013年7月何燕因个人涉嫌非法经营接受调查,并于2016年因犯挪用资金罪、虚开发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后,振芯科技便陷入了实控人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振芯科技创始团队不得不采取“自救”行为。

  2020年1月,莫晓宇4人股东发出《声明》称,“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燕女士由于其众所周知的原因阻碍了上市公司发展,损害了上市公司和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为化解上述实际控制人风险,莫晓宇、谢俊、徐进、柏杰作为控股股东国腾电子集团的股东和上市公司董事,三年多以来与何燕多次反复沟通,穷尽一切办法试图协商解决问题。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国腾电子集团股东之间已失去人合基础,形成矛盾不可调和的治理僵局”。

  “无实控人”下的企业崛起

  据了解,振芯科技近年来埋头苦干,专注于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智能视觉、智能装备、北斗综合应用的研发与生产。其业务涵盖了芯片设计、板卡制造、终端设备以及系统解决方案。

  据公告显示,振芯科技是唯一自1999年开始全程参与北斗卫星工程建设的民营企业。先后获得了400多项知识产权、300余项国内外专利(国际专利106项)。

  此外,振芯科技在民用领域的布局,也在持续发力。

  在汽车电子领域,这个企业自主研发的汽车高速传输视频芯片,近期进入某头部车企供应链。在智能安防领域,其视频图像技术通过监控电视摄像机等设备,提供先进的视频图像处理、分析、存储等系统服务,对城市公共区域、社区、企业等场所的实时监控,为安防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提升了社会安全防范能力,此新技术业务己得到市场认可。

  财报上也显示,企业取得不错的业绩。

  2020年1月,振芯科技宣告无实控人后,企业净利润连续3年快速增长。其中,归母净利润由2020年8061.05万元增至2022年3亿元,扣非净利润由5060.09万元增至1.86亿元,CAGR分别高达92.95%和91.55%。公司股价一度创下新高(37.27元/股),市值曾达到197.86亿元。

  然而,随着争夺实控人的争端再起,振芯科技再次陷入了困境,亟待各方有效协调,从而早日摆脱发展困扰。

【纠错】 【责任编辑:徐曼曼 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