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来了|陆舜教授:中国首款HER2突变肺癌原研ADC获批,大幅提升用药可及性-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1 09:30:00
来源:新华网

新药来了|陆舜教授:中国首款HER2突变肺癌原研ADC获批,大幅提升用药可及性

字体: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吴诗萌)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5年发布的最新报告,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患者已达482.47万人,其中肺癌以接近四分之一的占比稳居首位,这意味着每4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人患肺癌,我国面临的肺癌防治压力可见一斑。数据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HER2突变发生率约3%-4%,而在亚洲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这部分患者长期面临严峻的治疗挑战。

然而,近日一款针对HER2突变肺癌患者的国产ADC新药——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的获批上市,犹如一道曙光,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为此,新华网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做客《新药来了》,围绕HER2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这一话题进行科普。

HER2突变肺癌患者在治疗困境中艰难前行

据陆舜教授介绍,在肺癌患者群体中,约3%-4%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HER2基因突变。长期以来,这类患者面临着极为棘手的治疗局面:化疗效果有限,传统二线治疗药物(如多西他赛)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3-4个月;靶向治疗选择更是匮乏,虽然曾尝试过乳腺癌的HER2抑制剂(如单克隆抗体或小分子药物),但疗效都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此前唯一获批的同类进口药物价格昂贵,让许多患者难以负担,药物可及性极低,他们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常常陷入“无药可用”的绝望境地。

研发之路困难重重,多重突破改写治疗格局

陆舜教授团队在瑞康曲妥珠单抗的研发过程中,可谓历经波折。首先是靶点确认的难题,初期由于生物标志物不明确,部分研究进展受阻,直到明确HER2突变作为驱动基因后,研发才步入正轨;剂量优化也至关重要,团队在4.8mg/kg和5.6mg/kg的剂量选择中,通过严谨的试验验证,最终确定4.8mg/kg为最佳剂量,打破了“更高剂量效果更好”的固有思维;药物毒性处理同样考验团队智慧,通过结构优化,成功降低了毒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临床设计上,团队大胆创新,采用单臂注册研究,为药物快速获批提供了关键证据。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药监局在药政改革背景下,对创新药研发给予了大力支持,加速了审批流程,让这款惠及患者的新药能更快上市。

历经重重挑战研发出的瑞康曲妥珠单抗,凭借创新设计成为我国HER2ADC药物领域的重要突破。陆舜教授强调,“评价一款ADC药物的关键在于疗效获益与毒性的平衡。如果能降低毒性,便可显著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而通过延长持续用药时间实现PFS的有效延长。”瑞康曲妥珠单抗正是通过创新的分子结构,在疗效与毒性平衡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关键临床研究HORIZON-Lung的数据令人振奋:在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客观缓解率达到74.5%,中位PFS延长至11.5个月。这一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更打破了进口药物的垄断局面。

“这是我国目前在肺癌HER2突变获批的唯一一款本土的药物,它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中国病人用药的可及性。”陆舜教授表示,此前,同类药物由外企研发,虽早于我国同类药物半年多获批,但作为跨国药企产品,目前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瑞康曲妥珠单抗的获批意义重大,希望日后尽快进入医保谈判,药物可及性将进一步大幅提高,让更多患者能用上优质的创新药。对医疗行业而言,这标志着我国在肺癌精准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产创新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拓展空间广阔,部分计划已提上日程

瑞康曲妥珠单抗的获批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它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目前团队正在开展一线治疗的研究,有望进一步将治疗时机提前,让患者更早获益;针对围手术期的辅助和新辅助治疗研究也在规划中,这将为肺癌的全程管理提供新的选择;同时,对于HER2过表达和扩增的肺癌患者,也在进行相关研究,以扩大药物的适用人群。”在提及耐药问题时,陆舜教授补充道,“团队已着手探索HER2ADC耐药后的机制,这将为新一代药物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此外,联合用药研究也提上日程,如与HER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使用,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陆舜教授表示,这些研究的推进,将不断完善HER2突变肺癌的治疗体系,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吴诗萌 徐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