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出现抑郁焦虑障碍更为常见,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焦虑障碍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且数据显示,14%~35.8%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这个数据背后,是一个被忽视的真相:糖尿病与心理健康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糖尿病和抑郁焦虑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即糖尿病会增加抑郁焦虑的发生率,而抑郁焦虑则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当糖尿病管理遇上心理危机,患者面临的不仅是血糖控制的考验,更是一场关于生命质量的持久战。
抑郁焦虑对糖尿病的危害
对健康的影响:有证据表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可使生活质量降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增加,可以导致更多的认知能力下降,甚至使患者死亡率增加3倍。同时,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医疗保健支出显著增加,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焦虑和抑郁可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从而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老年人的食欲减退、暴饮暴食或进食不规律,这些情绪化饮食会影响血糖控制。焦虑和抑郁使患者缺乏运动积极性,增加患者肌少症、代谢障碍及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此外,焦虑和抑郁还干扰患者的糖尿病治疗计划,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每天服药的剂量,甚至诱发患者停止治疗。
对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焦虑会增加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复杂程度。主要原因有:严重焦虑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抖、出汗、心慌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与低血糖发作时的表现非常相似,这种症状上的重叠,让糖尿病患者很难区分自己到底是焦虑发作还是真的出现了低血糖,从而增加了自我管理的难度;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需要对注射胰岛素和抽血检查产生焦虑,这种对针头的恐惧,不仅会让患者在进行日常治疗时感到极度不安,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甚至达到特定的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对低血糖的恐惧,也是糖尿病患者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些患者可能会刻意将自己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目标值以上,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减少了低血糖的风险,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心理健康应作为糖尿病管理中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发现和缓解抑郁情绪,及早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这不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应对策略
精准筛查:心理状态的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抑郁焦虑评估是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判断自身的感受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早期筛查、评估及监测心理状况,尤其是对有抑郁焦虑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或存在其他心理社会因素时,应特别注意情绪评估。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年进行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WHO⁃5)、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等筛查。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它主要通过改变患者对糖尿病的消极认知,促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可以这样实践认知行为疗法:每天花10分钟记录触发焦虑的场景(比如测血糖时)、脑中自动出现的消极想法(如“血糖又高了,我真失败”)和身体反应(手抖、出汗),然后像侦探一样审视这些念头——问问自己“证据在哪”“最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试着用更客观的句子替换它们,比如把“控糖彻底失败”改成“这次波动提醒我需要调整饮食”;同时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比如先从每天散步5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或尝试故意晚1小时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记录实际感受与预期灾难的差距;当焦虑涌来时,立即做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次);每月和医生复盘进展,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方案。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通过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血糖控制来帮助抑郁症和糖尿病共病患者。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常作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一线选择药物,同时可能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膳食营养指导:焦虑和抑郁可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食欲和营养吸收,因此日常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含杏仁的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如杏仁+糙米/燕麦),能对抑郁症状和血糖代谢产生积极作用。其次,糖尿病患者还可适量摄入膳食纤维(如蔬菜、豆类、全谷物),不仅能让血糖更平稳,还能降低抑郁风险。此外,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可以保护糖尿病患者免受严重抑郁的影响,同时对其代谢情况也有积极作用。建议糖尿病适当晒太阳(每天15~20分钟),或通过食物(如脂肪鱼、蛋黄、强化牛奶)补充。除了维生素D,α-硫辛酸也可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抑郁,除了遵医嘱用药,日常可通过菠菜、西兰花、肉类等食物摄取少量α-硫辛酸。
综上所述,糖尿病与心理健康紧密交织,抑郁焦虑会对糖尿病患者造成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增高、影响糖尿病治疗效果及增加自我管理困难等多重危害。而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即通过年度心理筛查实现早发现,以认知行为疗法重构负性思维,结合膳食营养指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唯有将心理健康纳入糖尿病管理策略,才能实现身心协同,让患者不仅延长生存期,更能提升生活质量,真正走向血糖达标与心灵自由的双赢之路。(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