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的“多面手”——放疗在肺癌全程管理中的关键角色-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6/23 18:51:21
来源:新华网

肺癌治疗的“多面手”——放疗在肺癌全程管理中的关键角色

字体:

当确诊肺癌时,患者和家属常常面临巨大的信息及情感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治疗选择困惑。在众多治疗手段中,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常被误解为一种“无计可施时的最后选择”或“痛苦难耐的老式疗法”。然而,在现代肺癌治疗领域,放疗早已突破传统角色,化身贯穿全程、攻守兼备的“多面手”。放疗的身影活跃在肺癌诊断后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从有望治愈的早期,到复杂棘手的局部晚期,再到需要长期控制的晚期转移阶段。它不仅是摧毁肿瘤的“冷面杀手”,更是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守护神”。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放疗在肺癌治疗这场战役中的关键角色。

早期肺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不能手术的早期患者的“根治之光”

早期肺癌(I-II期)的首选治疗是手术切除。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因高龄、心肺功能差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等原因无法耐受手术。此时,SBRT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这种技术被誉为“隐形手术刀”。

SBRT的工作原理可类比为精确式制导打击。通过CT、PET-CT等影像技术精确锁定肺部肿瘤的位置,利用专业的治疗计划系统精心设计多条高能射线的入射路径。这些射线从不同角度射向肿瘤。在正常组织中穿行时辐射剂量较低,但在肿瘤靶点处交汇叠加,释放出足以摧毁肿瘤细胞DNA结构的高剂量辐射,如同精准的外科切除。整个过程高度精准,旨在最大程度地“点对点”消灭肿瘤,同时保护周围的健康肺组织和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脏、食管、脊髓等。由于SBRT属于非侵入性治疗,治疗过程中无需开刀、无需全身麻醉、无可见伤口、无出血,患者每次治疗后可正常活动。

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SBRT的局部控制率(5年)可达85%-95%以上,长期生存率与外科手术相当,已被权威指南(如美国NCCN指南、中国CSCO指南)推荐为无法手术患者的权威治疗方案。

局部晚期肺癌:联合战役中的“核心火力”

当肺癌进展到局部晚期(III期),肿瘤体积较大或侵犯了重要结构(如大血管、气管隆突),且淋巴结转移广泛,外科或多学科团队评估单纯手术难以彻底清除。这时,同步放化疗成为了公认的治疗“金标准”。

放疗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局部杀伤力,直接攻击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化疗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全身治疗,清除可能存在的远处微小转移灶;又是“放疗增敏剂”,让肿瘤细胞对射线更加敏感,放大放疗的杀伤效果。

需要注意放化疗同步协同作战,治疗强度较大,副作用(尤其是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也会叠加,对患者身体素质和医疗团队的支持治疗能力是考验。但是,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步放化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是明确的,显著优于单纯的化疗或先化疗后放疗(序贯放化疗),是争取患者的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如今免疫治疗时代,放化疗后若疾病未进展,进行免疫巩固治疗可以进一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部分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即使成功进行了手术,仍存在高复发风险,如切缘有残留癌细胞、手术后阳性淋巴结过多或最高组淋巴结存在转移等情况。术后辅助放疗此时登场,目标明确:扫清可能残留的“敌军”微小病灶,显著降低肿瘤在胸腔内局部复发的风险,巩固手术成果,提高治愈可能。当然它的应用需严格评估风险和获益,确保安全有效。

晚期肺癌:缓解痛苦、延长生命的“守护神”

当肺癌进入晚期(IV期),癌细胞已扩散至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治疗目标转为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姑息治疗)。此时,放疗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守护神”角色:

高效止痛:骨转移的“克星”

骨转移是晚期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由脊髓压迫导致的瘫痪。针对骨转移灶的姑息性放疗,止痛效果显著、起效迅速。单次或数次照射后,大部分患者(70%-80%)疼痛能得到明显缓解,减少镇痛药依赖,显著提升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保卫“中枢”:脑转移的“终极防线”

肺癌脑转移是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癌细胞侵袭脑部,引发头痛、呕吐、癫痫等严重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岌岌可危。放疗,这位守护大脑的“终极防线”,以其独特方式精准介入。面对广泛转移,全脑放疗构筑防护网,清剿可见与隐匿病灶;针对有限病灶(1-4个),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则化身“毫米级狙击手”,以超高剂量射线精准摧毁目标,效果媲美手术却无开颅创伤。它精准穿透颅骨,直击要害,是控制颅内肿瘤、缓解症状最直接有效的核心武器。现代精准放疗技术在有效杀灭颅内肿瘤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认知功能降低的风险,让患者继续保有清晰的思维和行动能力,维护病人尊严。

解除“警报”:危重症状的“消防员”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导致头颈部、上肢肿胀、呼吸困难,紧急放疗可迅速缓解压迫症状。

大气道阻塞:肿瘤阻塞大气管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放疗可缩小肿瘤,疏通气道。

肿瘤出血:放疗可有效控制因肿瘤侵犯血管引起的咯血等症状。

“斩首”寡转移灶:延长控制的“特种兵”

对于转移灶数量非常有限(通常≤3-5个)的寡转移患者,在全身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有效控制整体病情的基础上,对原发灶和/或转移灶(如肺内、肾上腺、肝等)进行根治性剂量的SBRT,有望实现更持久的疾病控制,甚至延长总生存期。这种积极的局部治疗策略正改变着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

放疗在肺癌治疗中绝非“一招鲜”,而是真正的“多面手”和“全程参与者”。它可以是早期患者的“治愈之光”,局部晚期战役的“核心火力”,晚期患者的“生命守护者”,也是特殊人群的“希望定制师”。

放疗价值的最大化,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精诚合作(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共同决策),更离不开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医生会综合考量肺癌类型、分期、基因状态、患者体能、个人意愿等众多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放疗技术、剂量、时机和目标。

随着影像引导、呼吸门控、人工智能靶区勾画与计划优化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放疗这把“隐形而锋利的武器”将变得更加精准、智能和高效,在肺癌的综合治疗版图中持续扮演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为更多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照亮抗癌之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放疗科 张阳,嵇卫星,杜世锁)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 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