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由新华网主办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合作伙伴共创会暨AI创新与社会治理思客会”在京启幕。新华网作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国家队、主力军,积极拥抱AI新浪潮,抢抓战略新机遇,携手政产学研用各界精英,共同探讨AI技术前沿新趋势,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AI生态体系。
活动期间,新华网专访了aiXcoder联合创始人兼CFO刘洋,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推动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
以下为采访实录:
新华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aiXcoder在算法研发、算力优化或场景应用方面取得了哪些关键突破?
刘洋:aiXcoder孵化自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我们团队从2013年、2014年开始研究,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代码理解和代码生成;2018年发布了智能化软件开发产品aiXcoder 1.0,实现在线版智能补全与搜索;2022年发布了国内第一款代码大模型aiXcoder XL,并在多个场景和行业落地。
在科技领域,很多时候大家习惯的叙事方式是,国外发展得早、发展得快、发展得好,中国只能去弯道超车、后发制人。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发展得很早。比如在智能化软件开发方面,我们aiXcoder团队就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新华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和各行业融合。您认为,哪些领域是未来3-5年最有发展潜力的蓝海?
刘洋:各行各行都在拥抱人工智能,所以很难说哪个行业是蓝海。当技术和行业的结合足够深入,每个领域都可以是蓝海。
比如发展相对成熟的软件开发领域,或者更为传统的医疗、招聘等行业,要和人工智能充分融合,无疑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也意味着,可以让技术壁垒成为“护城河”,让企业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新华网:展望未来,您认为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aiXcoder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刘洋:最近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确实超过人们预期。尤其是ChatGPT诞生之后,大家期待很多行业发生巨大改变。但实际上,现在的技术离真正帮助人们工作还有一段距离,市面上还没有能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杀手级”应用。
现在的人工智能面临两方面挑战:第一,目前的大模型普遍使用Transformer框架,但也由此产生“幻觉”问题、专业领域知识学习能力有限、训练过程需要大量资源等,底层技术仍需更新迭代;另一方面,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工智能的赋能,但要让大模型学好、用好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aiXcoder的愿景是,一方面依靠北大的技术实力,深耕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希望突破现在基于Transformer框架的一些限制;另一方面专注于智能化软件研发,深入各行各业去啃那些“硬骨头”,希望能真正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