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健康丨别让肺结节成为“心结”-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31 16:15:45
来源:新华网

新华健康丨别让肺结节成为“心结”

字体: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肖寒)不少人在拿到体检CT报告时,看到肺部标有“结节”的字眼,往往会感到担忧和恐惧。查出肺结节应该怎么办?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和科学预防?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二病区主任毛友生教授用临床经验与科研数据绘制了一份详实的“肺结节防治路线图”。

肺结节发病率逐年上升,多重风险需警惕

近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众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低剂量螺旋CT筛查成为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因此,肺结节检出逐年增多。目前,我国有1.5亿肺结节高危人群群体,每年新发现或者新诊出肺结节患者达到1000万—2000万,肺结节的诊治成为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问题。

低剂量螺旋CT因其对早期肺部病变的高敏感性,成为体检“标配”,由此带来的肺结节检出量呈指数级上升,公众对肺部健康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上,这并非肺结节突然暴发,而是由于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导致的‘发现率’的提升。”毛友生说,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我国癌症防治和早筛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遗传易感性的因素在有直系亲属患肺癌的家庭中值得重视。毛友生教授在临床中观察到,直系亲属中有肺癌患者的人群,其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此外,长期熬夜、高压环境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以及吸烟、情绪失控等不良生活习惯,进一步加剧了肺结节的发生风险。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女性非吸烟者的肺结节检出率近年明显上升。”毛友生教授指出,室内外空气污染、雌激素水平失调等隐形因素,正在改写传统认知中“吸烟=肺癌”的单一归因模型。

别让肺结节成“心结”,专家建议科学理性应对保健康

面对体检报告上的“肺结节”字样,公众最迫切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毛友生教授表示,临床中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中约90%以上为良性病变导致,仅少数结节需要警惕恶性可能。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恶性概率低于1%,通常建议年度随访观察;而直径超过1厘米的结节则需高度关注,需及时到大型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必要时通过观察、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明确其性质。

在诊断策略上,毛友生教授强调了“动态观察”的重要性,“时间能证明一切。”他举例称,有些磨玻璃结节与炎症有关,抗炎治疗后结节可自行吸收消退;如果消炎后无变化就需要定期观察其发展变化再确定其性质。查体发现实性结节需要高度重视,若实性结节生长速度快或形态不规则、有分叶、毛刺、空洞、胸膜牵拉等影像特征,则需进一步排查恶性可能。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穿刺明确诊断或手术切除活检是非常必要的。

毛友生教授解释,对于大部分肺结节患者,现代胸外科微创手术可以达到最大程度根治和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的目的,一般来说,肺结节手术的术式主要是部分肺叶切除(楔形或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对术后患者的肺功能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大,通常不会影响病人的日常活动和基本正常生活,不过像潜水、登山等特殊运动或举重或快跑等剧烈运动可能会受限制。

“针对部分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或多发结节患者,医院也正在探索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微创技术来治疗肺小结节。”毛友生说,这些新技术还需要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和随访结果来确认其长期效果。目前来看,对于2厘米以内、位于肺中1/3肺野内的结节最适合消融。靠近肺表面或肺门附近支气管或血管的的结节不太适合做消融治疗。

“通常来讲,肺结节中的磨玻璃结节发展非常缓慢,一两年或增长一毫米,在随诊阶段,很少会出现突然迅猛发展导致转移的情况。”毛友生教授表示,发现肺结节后,公众既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好定期随访观察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障自身健康。

破除肺结节认知迷雾,筑牢肺部健康防线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毛友生教授察觉到公众对肺结节普遍存在三大认知误区,遮蔽了人们对肺结节的正确认知,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恐慌。

误区一——许多人深陷“查出结节就是癌”的错误观念中。导致过度焦虑。毛友生教授着重指出,实际上,5毫米以下的微结节,很多是由炎症病变导致的陈旧性微小病灶,绝大部分微结节是良性病灶;另外,有很多5毫米以上的结节也可能是良性结节,包括炎症性渗出,出血,炎性肉芽肿,陈旧结核灶,钙化淋巴结或良性肿瘤如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因此,发现肺结节要及时就诊明确性质,大可不必过度焦虑,无端担忧只会徒增身心负担。

误区二——部分患者一旦听闻肺结节有“肿瘤可能”,便急切要求手术,以免耽误治疗。毛友生教授提醒,对于刚发现的肺结节,诊疗一般需要短期观察一段时间,患者需配合随访,医生也需冷静判断。

误区三——不少患者担忧随访期间病情会恶化,耽误治疗。毛友生教授说,大多数肺结节发展都很缓慢,特别是2厘米以内的磨玻璃结节病变,可长时间随访观察。因此,在诊疗过程中,既要杜绝漏诊误诊,也要防止过度治疗。

肺结节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错误的认知与恐慌。毛友生医生说,要以科学认知为先导,理性应对肺结节,及时就医诊治。积极投身预防工作,才能破除肺结节认知迷雾,筑牢肺部健康防线。

【纠错】 【责任编辑: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