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电子爸妈”的正确姿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02 08:40:19
来源:南方日报

拥有“电子爸妈”的正确姿势

字体:

  近段时间,来自虚拟世界的“亲人”持续火爆。

  “女儿女儿女儿,你那边热不热?”“爸爸妈妈对你永远就是支持,不需要你给我回报。”这是一对中年夫妇日常发布的短视频内容,通常以父母的第一视角和“女儿”互动,没有说教、评判、责备,只有问候、鼓励、无条件的爱。很多人称博主夫妇为“电子爸妈”,把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发到评论区,求解心宽。

  “妈妈教你各种蔬菜怎么切”“妈妈教你买肉小技巧”“妈妈陪你做手账”……还有一位被称为“电子妈妈”的博主,主打传授生活小技巧。相关视频下,有网友留言“谢谢你,我的互联网妈妈”。

  家庭残缺者通过网络上的“爸妈”弥补亲情缺憾,感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真实温暖;家庭圆满者从相似的场景中,回味自己的幸福时光。粉丝看的是“别人家的爸妈”,更是想象中的理想父母。电子“认亲”,乍一看新鲜,实则是不同形式的情感寄托变着花样出现。“这不就是年轻人的‘靳东’吗”,有人一语道破。的确,从“靳东”到“秀才”“一笑倾城”再到“建国”,“中老年收割机”层出不穷,本质上也是因为中老年人需要有一个情感寄托。如果这些中老年粉丝“网速”够快,也可以将这些博主称为“电子伴侣”“电子朋友”。人都有情感需求,网络是实现满足的途径之一。

  与许多中老年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甚至因“靳东”等“电子伴侣”与现实伴侣产生龃龉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能认识到“电子父母”是情感慰藉,少有“入戏太深”的。也正因此,来自虚拟世界的“亲人”的出现不是坏事,还能起到“情绪按摩”的作用。

  更广泛而言,“电子亲朋好友”的总体影响是正是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围观网友尤其是粉丝如何看待。举个例子,“电子爸妈”的粉丝中不乏“碎了的陌生小破孩”,有的发现博主夫妇现实中有女儿后,觉得爱被分走,反而产生负面情绪;有的则选择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诉求,让父母意识到了打压式教育、“没苦硬吃”等行为的负面影响;有的改变不了父母,但也按照理想方式尝试“把自己重养一遍”,同时有意识阻断不良教育方式的代际传递。

  正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格外“优秀”一样,网络中的“父母”“伴侣”看上去也可能比现实中的顺眼得多,不过这里面有“心理偏盲”的影响,也有博主立“人设”的因素。因此,不因“电子父母”而苛求身边人是一个层面,促进现实改善是另一层面。现实中,有人要攻克的是第一层面的分清虚实问题,有人正在向第二层面的以虚助实进阶。 (维 辰)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