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发掘现场 资阳市乐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濛溪河遗址发现的穿孔橡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据悉,该遗址发现于2021年,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极为罕见地保存了一个8万至6万年前的远古社会遗迹,从多方面改写了国际学术界对旧石器时代的认知。
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资阳市雁江区和乐至县交界的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冲刷出部分乌木、动物化石等遗物,考古工作者由此打开了这个被特殊水文条件封存的旧石器时代“时光宝盒”。
“据推测,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湖畔栖息地。独特的饱水环境使得石器、骨器、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有机物质得以完整保存,其中包含18万件动物化石和6万余粒植物种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大概6万多年前,一场大洪水掩埋了濛溪河遗址,很多传统意义上不容易在考古中发现的、脆弱的有机质成分,例如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等,得以保留下来。
据悉,濛溪河遗址保存的动植物信息十分丰富,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这里发现了全世界最早在人类遗址中发现的核桃,证明了核桃早在数万年前就已在本土生长,修正了史料记载核桃来自中亚的错误;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接骨草,将人类对药用植物的可能利用时间提前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花椒,也让人得以合理想象远古人类处理食物时会不会放“调料”。
此外,遗址发现的橡果、核桃、葡萄、莓果等丰富动植物遗存,将早期人类的食物“广谱革命”从距今2万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提前到距今8至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让我们得以了解远古人类比较完整的“食谱”。遗址中发现的穿孔橡果、在石头及动植物上刻画的一系列罕见复杂行为,也是东亚地区首次集中性、系统性的发现,为理解早期现代人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提供了珍贵证据。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濛溪河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8万至6万年,遗址群的主体年代为距今10万至5万年现代人演化扩散的关键时期。由于华南甚至整个东亚地区极少发现这一时间段的遗址,一直有“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的说法,而濛溪河遗址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时间段的考古证据空白。“这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很多空白,对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说。
不仅如此,濛溪河遗址并非孤单存在。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浅丘地貌区,考古人员已调查确认了包含86个遗址点的濛溪河文化类型的遗址群,初步测年显示年代主体在距今10万至5万年,其文化与濛溪河遗址高度一致。另外,还发现了多处距今3万至1万年的遗址,文化面貌与濛溪河遗址也有较强的关联性,形成了东亚远古人类发展的完整脉络。郑喆轩指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证明当时的古人类群体并未如先前部分学者推测的那样因气候剧变而灭绝,从遗址群覆盖百余平方公里、包含80多个遗址点的规模来看,当时四川盆地的人类活动反而相当活跃。
据悉,濛溪河遗址群的发掘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基于资阳濛溪河遗址的重要价值,当地拟建设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以推动遗址的全面保护和研究阐释,推动成渝双圈文旅消费能级提升。目前,当地已成立了资阳濛溪河遗址管理所,正在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资阳设常驻考古工作站。据资阳市博物馆(资阳濛溪河遗址管理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地正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策划资阳濛溪河遗址特展,计划今年7月在资阳市博物馆对外免费展出。(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