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悦听】从贾探春和林徽因看女性的觉醒与破茧
2025-04-01 16:16: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悦听,值得一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品读人张淏琳。
有没有一本书能够让人百读不厌读一辈子呢?我的答案是《红楼梦》。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我只有十四岁,因为年龄太小了只能看懂简单的情节,用浅薄的理解怜悯黛玉的悲哀;十七岁,因为备考需要我再次翻开了它,细细品读我开始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命运;二十岁,当我又一次打开这本书,我开始被作者的写作手法吸引,被故事的情节所打动。我发现原来每个人物的命运早就写在开篇的判词里,原来人物的名字也能映射出一个人的结局,原来《红楼梦》里为人处世的方法放在当今社会也是一门智慧。每次翻开《红楼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更又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一本叫《人间红楼》的书又重新打开了我对它的定义。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一个小标题吸引住了:从贾探春到林徽因。最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非常的好奇,贾探春和林徽因之间隔了两个多世纪,她们怎么会有联系呢?后来,在书里我找到了作者潘向黎给我的答案。
先来聊聊探春吧,贾府庶出,资历平庸,不是《红楼梦》里的主角。这样的女性在大观园看起来像是一抓一大把,但是如果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探春是个很不寻常的姑娘。
她美的不寻常。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曹雪芹对探春出场的描写就极其引人瞩目:“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她的美,不是黛玉那种自带仙气飘逸的美,也不像宝钗那样圆润端整的美,而是俊秀脱俗颇有气场的美。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长得美是她身上最不起眼的优点。
除了长相,她的思想观念更是不寻常。就在大观园其她女子还在受到封建传统礼教的约束时,在她的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见想要挣脱开传统枷锁束缚的痕迹了。探春接替凤姐管理贾府期间,遇到赵姨娘上门闹事,她不但严词拒绝,而且对代表凤姐来的平儿也不假以辞色。除此之外,她还将大观园实行区域承包制,并放手革除好几项不合理的支出,将荣国府沿袭多年的痹症如快刀斩乱麻般的去除。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管家本来就会受到层层的阻碍,谁也没有想到探春身上竟然有现代管理的思维和如此优秀的业务能力,她在那个女子无法走出去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立事业”的尝试。这也难怪凤姐在得知此事之后脱口而出就是称赞:“好个三姑娘!”
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探春,我觉得一定是一朵无人不爱又带着刺的玫瑰,优雅又有锋芒。这时候再听一遍探春的心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的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自有我的道理。”真的不得不感慨在那个传统封建的年代,像探春这样意识超前的女性,是何等的珍贵与难得。但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探春早已明白,女性的光明前程是受教育、走出去、立事业,她也不得不向命运妥协。当贾府即将没落需要远嫁和亲的时候,那个有才华、有见识、有勇有谋的庶出闺阁女子就成为了为家族牺牲的不二人选。而她的余生,也注定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再也回不去了。
说到这您可能会好奇了,可这和林徽因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作者在林徽因的身上为命运无解的探春找到了女性自由的出路。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她深受父亲的喜爱,但她的妾室母亲却长期受到父亲的冷落。作为家里的长女,她受父亲的委托早早担起了家里的重任。她的身上和探春是有相似处的:一样是庶出的女孩家,一样是美貌和才华兼具,一样是受到器重过早担起重任,内心敏感又不得不露出锋芒。但相比探春,林徽因的幸运在于深受西学熏染的外交家父亲,丝毫没有重男轻女,而且格外看重她。十六岁那年,她跟随父亲游历欧洲,此后靠自己的努力留在伦敦上学,拥有自己的事业,活成了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女性梦都不敢梦到的样子。
探春和林徽因之间隔着两百多年的时光,但因为时代不同,探春苦恼的“走不出去”和“我但凡是个男人”,到了林徽因已经不成问题了。在二百多年后那个依然重男轻女的时代,她不但走出了家门,还走出了国门,探春的梦想她实现了。
透过这两位女性,我仿佛望见了历史长河中数代的女性们。数千年来,她们无不为争取自由而努力着。探春和林徽因是这些女性群像的缩影,更是这条争取自由之路最好的亲历者。那句一直以来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或许是当女性如清澈的溪流拥有了穿越阻挡出路山岭与巨石的勇气,活成了大江大河,她们是如此地有力量,又是如此地开阔。
红楼无限意,尽在人间事。品读红楼,但又不局限于红楼,作者用别致的角度告诉我们或许这就是读红楼梦的意义所在吧。听到这如果您也想和我一起从小角度解读红楼梦,就请打开《人间红楼》寻找答案吧!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人间红楼》
潘向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所有人?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在这部作品中和曹雪芹展开了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破解了曹雪芹的文学写作密码,读出了曹雪芹隐藏在文字肌理之中的心跳,洞悉了《红楼梦》里的悲喜、爱恨、冲突、聚散与命运,彻悟了《红楼梦》里的真伪、清浊、高下、性灵与境界。讲经典、说故事、谈人生,潘向黎独具慧眼看红楼、酣畅淋漓话人生,她给大众读者提供了再次爱上这部生命之书、青春之书、至情之书的机会。